“不给手机不上学!”当青春期叛逆遇上手机瘾,家长该怎么办?
有一位粉丝在后台给我留言,说孩子初一,不给手机不上学,已经一个星期了。但给了手机,孩子一天到晚不出门,作业做不完,脾气不好还骂父母,该怎么办?
“游戏瘾+青春期”,真的是一个让父母们头疼的棘手问题。
给,意味着父母从此做妥协,接下去孩子想怎么玩手机就怎么玩手机,父母从此再没有干预能力。
不给,亲子之间免不了“硬碰硬”,父母需要为此准备好至少50%的严重后果。孩子轻则闹学发脾气,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以命威胁。
因为手机引发亲子矛盾,进而演变为家庭悲剧,这样的事身边常常上演,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01关于这个问题,并不是给出方法就能立效解决的事儿。我先讲述一个身边朋友的案例,也是“手机+青春期”的问题。
朋友家的儿子八年级,处在青春叛逆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时远时近,忽冷忽热。心情好了,跟父母侃侃而谈,心情不好一整天都不吭气。
有时候,父母想带他下馆子,他却宁愿躺家里叫外卖;有时候专程开车送他到了培训班,撂下一句不想上课,他宁愿在培训班外面溜达,也不愿意进教室听课。
朋友说,她和老公对待儿子的态度,那真的像“大臣伺候主子”,随时查看脸色,随时小心翼翼。但,还是迎来了“手机问题”。
有一段时间,朋友总感觉家里被蹭网,她一检查,发现网络多连了一个设备——老公用剩的手机,真相就是,儿子拿着偷偷玩网络游戏。
手机被没收,孩子不乐意,开启无声抵抗模式。第二天一早,借口身体不适,拒绝上学。
朋友没有戳穿真相,按下怒火,给孩子请了假,交代孩子好好休息,自己去上班。
当天回来,儿子没事儿人一样,朋友问:身体舒服了吗?明天可以上学了吗?
孩子这次不找身体借口,换了说辞,说要在家里补作业,继续在家一天。
朋友转身,深深吸了几口气,才不露神色答应,再次给孩子请了一天假。
孩子休息在家的第二天晚上,朋友像往常一样下班买菜回家做饭。饭桌上,儿子不吭声,看这架势,依然在僵持。
朋友问:明天上学吗?
孩子回答:不晚作业再上学。
听了这话,闺蜜再也忍不住了!八年级的学习如此紧张,作业天天有,天天补不完,难道这学就不上了?
忍耐变成愤怒,冲出体腔,接下去的画面完全可以脑补。
闺蜜的歇斯底里发脾气,顺手拿过衣架,追着儿子狂打。这种失去理智的状态,包括儿子,包括丈夫,全都吓了一跳。结婚生子养娃那么多年,两个男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朋友如此狂暴。
最后的结果是,朋友被老公强行拽出儿子的房间,儿子第二天早上6点就窸窸窣窣起床。朋友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她知道,孩子这是打算去上学了。
经历过这件事,朋友说儿子再不提手机,母子之间关于青春期的僵持,似乎也一下子柔软下来。就像火山爆发后一片宁静,土地恢复了生机,孕育新的希望……
02看完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家长问: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对那个捧着手机不肯放的孩子爆发一次,从此让孩子断了手机的念头。
不然。
我讲这件事,是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个事件模型,一起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本质,帮助家长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
就是我的朋友在回首这件事中说的那样,在与孩子正面发生冲突前,她其实也是担忧的,她也怕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离家出走,甚至做出更决绝的行动?
所以,当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因为手机瘾,用拒绝上学来威胁,她选择了默认。孩子停学在家的两天,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心理过渡期,既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回头时机,也是孩子观察家长底线的时间。
但闺蜜还讲了一句话,她最终选择歇斯底里爆发,也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信任与把握。
朋友原话这么说:
我们做父母的,其实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些了解的,知道孩子的本性到底如何。就像我的儿子,虽然这个阶段迷上了手机游戏,只是因为被同伴影响,孩子并不陷得深。至于孩子用拒绝上学来要挟,也只是这个阶段孩子遇事无法解决,为了达成目的的杀手锏。但本质上,我的孩子还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两天的缓冲期,给了孩子发泄不满的途径,朋友选择爆发,一方面是愤怒,一方面是委屈,一方面也有给孩子做规矩的意思。
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妈妈如此愤怒的模样,也从中认识到任性行为的不妥,所以一顿亲子争执爆发之后,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一家人和和乐乐,如今都为了中考在做努力。
03回到这位平台留言粉丝的问题,我想了很久,回复他:孩子有这样的网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事;到这个程度,也不是说让孩子放下他就会放下的阶段。
我给这位家长两个建议:一、缓和亲子关系;二、增加亲子互动,比如带孩子做运动。
一、缓和亲子关系
青春期亲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问题硬核在于:父母孩子之间断了“连接”——无法沟通。
同居一室,孩子对父母视而不见,父母看到孩子,要么要么沉默,要么爆发,亲子关系剑拔弩张。亲子沟通断了连接,所有的问题成为问题,无法解决。
缓和亲子关系,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解决问题前需要做到的前提。
二、增加亲子互动
孩子游戏上瘾,本质来源于大脑多巴胺的快乐体验。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称王称帝,可以做勇士英雄,可以战胜一切所向披靡。他们通关,他们获得奖励,让孩子享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感与认可度。
种种游戏情节设计以及游戏体验,触发了孩子大脑中产生快乐的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大脑由此本能地记住了这种感觉,从而刺激强化这种行为渴望不断得到更多的多巴胺。
这就是孩子放不下手机,生物层面的原因。
透过这一点,我们也就有了解决问题方向,增加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体验感”,让孩子享受到被认可的荣誉感,享受到成功的荣誉感,享受到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的孩子目前成为家里“最熟悉的陌生人”,缓和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带孩子去运动,尤其是男孩。
和孩子一起去爬山、打篮球、踢足球,运动本质就是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体验快感的过程。
家长在陪伴孩子做运动的过程,是孩子不断打开自己的过程,当父母成为孩子的运动伙伴,渐渐地,再与孩子谈学习、谈人生,他们才能听得进去。
到了那个时候,家长就会发现:一切都来自沟通的力量。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养育干货!
那就别上了,拿着手上学也上不好,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