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恒大还惨!中国第二大民企倒了,负债7500亿,创始人被带走

波义耳的笔记 2025-03-17 17:55:32

海航集团曾经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骄傲,2019年营收高达6183亿元,超过了京东和小米加起来的总和。

可就在短短两年过后,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走到了让人想不到的境地,到了申请破产重组的地步。

不仅公司欠下了7500亿巨款,就连创始人陈峰,也被采取强制措施。

那么,陈锋到底在这20年里,经历了些什么?而海航破产重组后,如今又变得如何?

1993年海航那时还只是海南岛的一家地方性航空运输企业。

而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曾就读于德国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

在海航的发展过程中,融资借贷成为了其重要的资金来源。陈锋通过大规模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实现海航市场的扩张。

这种运营模式,虽然让海航在短时间内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也为其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到了2017年海航的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据公开数据显示,当年海航的总负债已经攀升至7000多亿元。

而监管政策的转向,更是让海航的资金链雪上加霜。那一年银监会发布公告,要求银行对进行海外大型并购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

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海航的贷款条件,很多原本流畅的贷款渠道开始收紧。缺乏新的资金注入,海航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为了应对资金链的紧张,海航不得不开始变卖资产以筹集资金,于是从2018年起海航开启了大规模的资产出售模式。

海航因为避免现金流完全断裂,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抛售了数百家公司,套现近3000亿元。

哪怕是有了这些资金,但对于庞大的债务来说,这些钱也远远是不够的。

就这样到了2019年海航当时的负债率已经高达72%,远远超出了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这意味着公司的债务风险已经逼近了危险的边缘,但海航依旧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依然坚持原本的运营模式。

直到2020年的时候,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给海航带来了非常致命的打击。

作为一个专注于航空的企业集团,海航受疫情影响惨重,全球航班的停飞导致海航的债务危机更加到了一种难以偿还的地步。

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海航控股的负债已高达7500亿元,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财务困境。

在这样巨大的债务压力下,海航集团不得不走向破产重整的道路。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通过官方渠道以及相关上市公司齐发公告,宣告走向破产。

同年3月13日,海南省高院裁定对海航集团等321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

在破产重整的过程中,海航集团的创始人陈峰和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陈峰和谭向东的被带走,无疑给已经陷入困境的海航集团雪上加霜,毕竟作为海航的主要创始人,陈峰曾被誉为“海航之魂”。

他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海航”这个品牌的光环,而谭向东作为海航的CEO同时被捕,让海航的未来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

在破产重整的过程中,海航集团的总负债高达1.2万亿元,其中表内负债大约为7071亿元,表外负债则接近4808亿元。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都惊呆了,也让大家心里疑惑:究竟一个企业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这么多债务呢?

据报道,海航集团的债权人数量达到3.2万家,涉及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债权人就有242家。

这些债权人为了追回自己的损失,纷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强制执行。而海航集团则不得不通过变卖资产、重组业务等方式来偿还债务。

经过一系列的破产重整操作,海航集团最终得以“重生”,可这个“重生”的海航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航空巨头了。

如今的海航已经被拆分为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虽然还是那个品牌但高层管理人员基本上都已经经历了大换血。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过度依赖金融杠杆、高负债经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但也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一旦融资渠道收紧或市场环境恶化,企业就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企业的扩张应该稳健有序,不能急功近利。

海航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盲目进行并购和收购活动,导致债务累积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司收益的增长。

这种盲目扩张的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损害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企业应该注重法治化、市场化的运营环境,在海航的破产重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化、市场化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方大集团方威:海航不裁员不降薪不减福利,工资晚发要问责

0 阅读:0
波义耳的笔记

波义耳的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