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女老师拿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回赠一套房

甜心萌熊团 2024-11-27 09:33:09

内蒙古武川县,一片广袤而略显荒凉的土地,这里孕育着坚韧的生命,也埋藏着无数关于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摆脱贫困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渴望。

对于出生于此的陈志德而言,命运似乎早早地为他设定了人生的底色:贫瘠、艰辛、一眼望到头的未来。

没想到这里来了位老师,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路,还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那位老师,其实就是他初中的班主任,名叫张秀荣。

01

逆境中的陈志德

陈志德的家,坐落在武川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低矮的土坯房,斑驳的墙壁,屋内简陋的陈设,无不透露出这个家庭的窘迫。

一家八口,仅依那几亩贫瘠之田勉强维生,日子过得颇为拮据。

家中大哥居首,陈志德行二,下有四妹,父母将全部期望寄予他,盼其借求学之路改变生活,挣脱贫困之境。

年少的陈志德早早领略生活重压,每日天未亮便要起床,徒步数公里去学堂,他那破旧缀满补丁的棉袄,无声诉说着贫困。

在学校里,他总是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似乎刻意与周围的世界保持着距离,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这或许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也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份自卑和敏感。

但在他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渴望知识、渴望改变的火热的心,他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1978 年,于陈志德而言,极富变数,彼时他踏入初中校园,还邂逅了影响其深远的老师——张秀荣。

张秀荣,一位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女教师,怀揣着教育理想,来到了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

张秀荣到学校报到后,并没有急于走上讲台,而是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的方式——家访,她拿着学生名册,挨家挨户地走访学生家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

她认为要想给学生最合适的指导,就得先懂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他们成长。

陈志德的家是张秀荣家访行程中的一处,破败的土屋,拮据的生活,沉默寡言的孩子,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张秀荣的心。

她意识到对于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来说,物质上的贫困或许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和心灵的封闭。

她决定要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打开心扉,重拾自信。

张秀荣发现,陈志德平素寡言,然而成绩斐然,其上课专注,善于思考,作业更是完成得极为细致。

这让她感到既欣慰又惊讶,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陈志德参与课堂互动,鼓励他大胆发言,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光芒,只要用心去寻觅,便能帮其获得自信,让潜能得以充分施展。

张秀荣的教育理念,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她经常找陈志德谈心,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他解决。

她知道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学习上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如果再加上生活上的负担,很容易让他们对未来失去希望。

故而,她向来默默关怀着陈志德的生活,激励其战胜困难、持续学习,不止陈志德,张秀荣对班上其余学生亦倾注了同等的爱心与耐心。

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状况,她皆能灵动地采用各异的教学之法,以实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其学习成效。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她会耐心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她会引导他们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会尽力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怀。

张秀荣的辛勤付出,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家长们纷纷表示,张老师不仅教得好,而且对学生也特别关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学生们对这位和蔼可亲的张老师甚是喜爱,在他们眼中,张老师不只是授业之师,还是知心朋友,更宛如亲切家人。

02

砥砺前行

曾经内向沉静的陈志德,在张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慢慢发生转变,其心胸渐宽,笑容也愈发频繁地于脸庞绽放。

如今的他,与往昔沉默少言的模样大相径庭,变得活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分享心得,交际圈渐扩,不再是被人漠视的“局外人”。

初二期末考试,陈志德成绩斐然,出类拔萃,此佳绩让他学习的信念愈发坚定,激励他在求知路上奋勇前行。

他内心充满了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他深知,没有张老师的激励和扶持,他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正当陈志德迈入初三之际,他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家庭的经济负担随之加重。

陈志德想放弃学业,主要是为了帮家里减轻经济压力,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了,应该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养家。

张秀荣听说了陈志德的想法,心里特别着急,她知道,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辍学就意味着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毅然踏上了长途骑行,最终抵达了陈志德的住处,她努力说服陈志德的爸爸,想让他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继续给予支持。

张秀荣的真心和坚持最终打动了陈志德的爸爸,对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陈志德继续读书,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张老师就是那个引领陈志德走向光明未来的人。

陈志德怀着无比的庆幸与感恩,重返书香校园,学习的每一个刻,他都投入了惊人的毅力与汗水,渴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和师长的期望。

1981年,是中考,在张秀荣的暖心支持下,考试期间他保持了惊人的冷静,成果丰硕,顺利考入心仪的高中。

这所高中的大门为他敞开,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转折,也为他的未来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可命运却与他再次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高一那年,他失去了亲爱的父亲,这突然的变故对他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霹雳。

失去了精神支柱,家庭的经济重担也压在他尚且稚嫩的肩上,那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迷茫中几乎失去方向。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张秀荣再度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她用爱和力量慰藉他,并实实在在地帮助他克服生活的艰辛。

张秀荣鼓励他要坚守勇气,勇敢地直面人生的风雨,并告诉他,尽管父母可能离去,但老师和同学们会伴他左右,成为他的家人。

在张秀荣的鼓舞和支持下,陈志德逐步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影,他以此为契机,发奋图强,希望通过自己的成绩让父母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也希望用他的努力回报张老师的厚爱。

1982 年,陈志德凭借优异表现,被长春地质学院成功录取。

这不仅仅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大学理想,更是他彻底改变家庭命运的关键一步,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陈志德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他迫不及待地与张秀荣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电话的另一头,张秀荣也为他感到无比喜悦,并激励他继续前行,在大学的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03

师恩难忘

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求学,生活上的困难和学习上的压力,让陈志德倍感艰辛。

在父亲去世之后,家庭经济陷入困境,陈志德不得不靠亲友的施舍和自身的勤劳来维生。

1982年长春的冬季异常凛冽,他仅有的一双鞋子在冰雪中艰难穿行,脚冻得通红开裂,甚至渗出血来了。

他强忍痛苦,沉默寡言,不愿轻易倾诉自己的困境,展现出乡村少年坚毅而自尊的品性,纵使生活困苦,也不愿随意接受他人施舍。

张秀荣从他的同学口中得知他的窘迫,内心充满忧虑,她深知这孩子的骄傲,直接给予金钱援助必定会被拒绝。

她冥思苦想,决定采取更温情的方式去关怀他,耗费20元积蓄,购置一双棉鞋与一顶暖帽寄给他。

在那个时代,20元相当于张秀荣半月薪资,她轻描淡写地告诉他,天冷了要多加衣,如若不收,以后就无需再联络。

陈志德收到包裹时眼眶湿润,他明白,这不仅仅是鞋与帽,更象征着张老师的关爱与呵护。

在大学里陈志德刻苦攻读,他认为唯有取得优异成绩,方能回报张老师的恩情,他一路读完硕士,继而获得博士学位,最终在大庆石油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毕业后他选择回到长春就业,尽管工作繁忙,心中一直挂念着张秀荣的恩情,每逢佳节,他必定携带礼物返回故乡探望张老师,以表达感激之情。

时光荏苒至2007年,张老师即将迎来花甲之年,学生们筹划举办生日派对,因工作缠身不能亲临现场,陈志德特别以电话方式送上祝福,并承诺稍后会补送生日礼物。

没过多久,陈志德登门拜访张老师,他呈上房产证,坚持对方收下,张老师打开后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一时间愣在原地。

她未曾料到,这孩子竟以一套房子作为生日贺礼,激动得无以言表,频频摇头表示无法接受这般贵重的礼物。

然而陈志德坚持己见,最终张老师接受了这套房子,迁入新居,享受起安宁的晚年。

那20元钱与整套房屋,成为见证陈志德与张老师跨越岁月的真挚师生情谊,20元钱,是寒冷冬季的一抹暖阳;一套房屋,是源源不断的感恩之泉。[太阳]

参考来源:

内蒙古晨报 不止花钱买房报答师恩 其实他们早就成一家人

0 阅读:0
甜心萌熊团

甜心萌熊团

甜心萌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