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都对痰和湿表示深恶痛疾,于是便有了“百病皆因痰作祟”,“百病皆由湿为患”,无论是痰邪,还是湿邪,任意一个都能将人折磨的难受不已,若是痰湿相合,可能更会让人痛苦不堪。好在,中医自古就有奇方妙药,只要找准病因,揪住病机,对证用药,往往就能起到药到病除的奇妙作用。而,对于刨痰和刮湿,中医界却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经典名方,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陈汤。为了使用方便,现代也有它的中成药,也就是二陈丸。
二陈丸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要想了解二陈丸,必先了解二陈汤。二陈汤是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四味主药组成。在煎服时,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服。只不过,在后世医家的传承中,二陈汤逐渐遗忘了煎服法中的“生姜七片、乌梅一个”了,现如今,只要提到二陈汤,大概率都是只收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中药。而现代常用的二陈丸这个中成药,虽然没有使用生姜和乌梅,但却采用姜汁泛丸,也算是增加了生姜这味中药。
二陈丸主要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中药,但是却也是颇为经典的配伍。全方以半夏为君药,主要起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以橘红(或者陈皮)为臣药,主要起到理气行滞、燥湿化痰的作用;以茯苓为佐药,主要起到健脾渗湿、杜痰之源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用姜汁泛丸,其中生姜可以作为佐药,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是用于制约半夏的毒性,第二个是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为什么后世医家从方中去掉了生姜和乌梅,依然能够实现二陈汤的大部分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结构是半夏、陈皮药对。二陈丸中,使用半夏、陈皮主要有两大特色,第一是二药等量使用,相辅相成,不仅能够增强燥湿化痰的力量,还能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的意境;第二个是二药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因此被称之为“二陈”,也成了这个奇效良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除此之外,陈皮与茯苓也堪称“天作之合”,二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因此,这两味中药是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二陈丸的配伍之妙,诚如明代医学家方广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所说,二陈汤“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并强调“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二陈汤此方堪称是“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全方所用的半夏,在《局方》中的炮制方法是“汤洗七次”,而后世也衍生出了多种炮制方法,但在二陈丸中的半夏,是采用的制半夏。由于古人对半夏的燥性和毒性表示畏惧,因此时常使用其他中药代替,实际上这样“殊失立方之旨”,毕竟,二陈汤中,半夏不可替。
二陈丸虽然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但主要功效与二陈汤大致相似。二陈丸主要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调和脾胃”的功效,适用于一切痰饮为病,临床主要以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为主要症状,也可用于治疗食用生冷,饮酒过度所致的脾胃不和。当然,在临床运用中,也不能完成死搬硬套,主要还是要根据病因病机来辨证施治,对于使用二陈丸的病症,最主要的是找准它的核心病机,对于二陈丸来说,它的核心病机是痰湿夹杂、脾胃虚寒。
二陈丸这个中成药,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有了更为深远的拓展,而且现代药理对它也做过相关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陈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镇静、止呕、解痉,保肝、利胆,抑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1]。而且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二陈丸可用于治疗癫痫、迁延性肝炎、糖尿病、甲状腺肿、脑囊虫病、霰粒肿、中期渗出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1];梅尼埃病,妊娠恶阻,失音症,口腔溃疡,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流涎症,重度甲状腺肿[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3];下肢慢性丹毒,偏头痛[4];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5]等多种疾病。
不得不说,二陈丸这个中成药,真是颇为神奇,横扫痰湿,调理脾胃,抑制咳喘,可以说,它挖痰是灵丹,祛湿是妙药,对证用药,痰湿一去百病消。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二陈丸这个中成药,全方方性燥,因此对于燥痰的患者要慎用;另外,对于吐血、消渴、阴虚、血虚等患者,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锐.二陈丸临床应用解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41):10.
[2]王豪.二陈丸临床新用途[J].家庭中医药,2006,(7):58.
[3]王艾,聂万锋,谭博,等.二陈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15-117.
[4]德诚.燥湿化痰的“二陈丸”,老药有多种新用途[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1,(1):18.
[5]陈虹秀,王春景,刘光伟.刘光伟教授运用二陈丸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经验撷英[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33(6):563-565.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