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媛媛手持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与家人合影
李易航手持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与母亲(二排右二)及亲朋合影
“磨沟村彭媛媛、李易航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了!”随着2024年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送达,淅川县仓房镇磨沟村“一村双星”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在该县炸开了锅。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何走出两位清北生?带着疑问,记者走进磨沟村一探究竟。
走进彭媛媛家,客厅一览无余,几张略显陈旧的桌椅,见证了这个家庭的简朴,几间卧室内只有床和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着衣物和一些日用品。彭媛媛的家人连忙招呼记者进屋坐下,“家里条件不好,媛媛自己争气,不仅学习自觉,还经常帮着家里做家务,这闺女真贴心!”
彭媛媛家曾是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户,母亲在家门口的景区外做小生意,父亲在外打零工。贫困的条件让父母对孩子教育寄予厚望,姐弟四人个个都是学霸,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彭媛媛,上学以来,一直远离网络,家校两点一线,简单而纯粹。
“很感谢我的妈妈,没有她的付出,我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面对记者,另一位学霸李易航说出了心里话。他生在单亲家庭,家离县城远,并不富裕,但对于教育,母亲李莉从不吝啬,上演了现实版的“孟母三迁”。“为了让我安心学习,我在哪儿上学,我妈就把家搬到哪儿,从小学开始搬了三个地方。”李易航动情地说。
“易航的小舅是博士,他受小舅的影响,从小就懂事,明白只有勤读书、爱学习才能实现理想抱负。”李易航的母亲李莉介绍,孩子学习很自觉,从没让她费过心。
“磨沟村出了两个清北生,可不是巧合,这是村里重视教育的传统结出了果实。”磨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全军说,磨沟村村民勤勤恳恳、与人为善,虽然每家的条件、情况不同,可是“寒门亦出栋梁材,教育为先心自安”却是家家户户矢志不渝的坚守。彭全军介绍,在村党支部,经常会坐满前来“蹭”书看的孩童,村支部一改“严肃”风貌,俨然变成了“阅览室”,在淅川县的扶持和乡贤的资助下,这里配置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读物,还向来读书的人提供网络、茶水。每到寒暑假,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会在这里向中小学生讲述大学生活,传授学习经验,很多时候,村里闲下来的成年人也会围坐在周围仔细听。此外,村里还会借助传统节日,为优秀学生发放书包、学习文具等奖品,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磨沟村重视教育、珍视人才只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淅川县把擦亮“教育”名片作为挺起“强县”脊梁的重要途径,持续践行教育事项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保障、教育支持优先落实“五个优先”,积极培育、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定期召开优秀学子座谈会,县领导与学生、老师、家长面对面交流,打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服务保障,通过“软”“硬”结合,多措并举,让淅川大地始终充满“书声琅琅传四海,教育兴邦志满怀”的良好氛围,成为不断产出优秀学子的“肥沃”土地。
2024年,淅川县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一本上线2871人,714名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1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全媒体记者 李金杭 文/图
编辑:齐 杰 初审:陈晓璞 终审:禄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