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敢死队激战一夜,日军增援赶来,却将欢呼的残余日军剿灭

景天聊过去 2023-08-27 04:39:12

在抗日战争中,南京保卫战无疑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在那些混乱无序的战斗中,曾有无数中国士兵甚至在放下武器后仍被残酷杀害。而“南京大屠杀”,这个由日军制造的针对无辜平民的血腥灾难,其罪恶深重至今仍令人震惊。

就在战争尾声时,由于指挥官突然作出撤退决定,前线士兵却没有接到及时通知,整个军队陷入了混乱,抵抗力量也瞬间瓦解。在历史长河中,这场战役可能是所有正面战场大会战中最为混乱的一次,这个片段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许多人因此评价这场战役是“没有真正的战斗”,就像是一根即将断裂的弦,轻轻一触即溃。

然而,事实上,南京保卫战的前期战斗曾非常激烈。在光华门的激战中,中日双方各自派出了勇敢的士兵进行对攻,甚至在战斗的混乱中,日军之间发生过自相残杀的情况。

今天,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86周年时,让我们回顾一下光华门的战斗,从这个片段中去窥见整个战役的激烈程度。

1937年11月,国军无奈撤出上海,向南京方向撤退,经过三个多月的坚持,淞沪会战终于失败告终。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曾在上海和南京之间修建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线,然而在战争中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因为保长的提前逃跑,国军在紧急撤退到碉堡时,根本无法进入碉堡,无法掌握其功能和用法,碉堡的作用大大降低,很快便被日军攻破。

当时,南京的高层正在为留守南京还是撤离南京这个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也是孙中山总理的陵墓所在地。如果放弃南京,不仅是对国内民众的辜负,更是在国际舞台上的颜面丧失。

最后,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唐生智义无反顾地接过了保卫南京的重任,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然而,中日两军实力差距巨大。中国军队在经历了淞沪战场的撤退后,多次进行补充,士兵大多是新兵。有的士兵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多天训练,就被紧急送上战场,士气低落。相反,日军的主力是刚从国内增援而来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日军从外围阵地逐渐向南京城推进,复廓弧形防线是他们的重点进攻方向,而光华门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

光华门位于南京的东南方,是明皇宫南北中轴线上的最南端。这个地方的城墙高大,还有护城河,加上国军已经在城外构筑了一些工事,这里的防线看起来非常坚固。

光华门是南京国军在东线和南线阵地的交汇处,多支部队都在此驻防。

当时的87师260旅,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对抗三个月,鏖战不休。然而经过此番消耗,部队的血气已经大大衰减,许多老兵战死,取而代之的新兵,虽然意志坚决,但战斗经验却是深感不足。他们肩负着工兵学校的防卫重任,然而当兵力削减至只剩下不到一营之多,他们不得不选择退回城内,此时的士气更是低落。

战局飘摇之际,唐生智将87师的将领召来,质问他们为何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工兵学校的防守。那些将领们面对责备,并没有推诿责任,他们详述了部队的情况,他们用尽力气,却依旧难以守住这份责任。

日军攻势如潮,10辆坦克和2000余步兵席卷而来,狂涌至光华门外。然而,当他们靠近城门的一刹那,突然迎来城墙上国军的猛烈射击。弹雨如注,日军陷入了疾风暴雨之中,无法前进。

在反复攻防中,日军用尽了各种战术,炮火封锁,爆破企图,甚至空投劝降书,但都未能奏效。唐生智反而通过报纸发表声明,坚决拒绝投降,表明他和南京城将共同抵抗敌人。

在这悲壮的抵抗中,光华门成为了战火的中心。12月10日,日军发动全线进攻,炮火猛烈,光华门的防线几乎被打得千疮百孔。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敢死队的冲锋被国军及时发现,他们紧急关闭城门,并发动凶猛的火力封锁,将敌人锁定在城门之外,成功阻止了敌人的入侵。

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中,光华门显得那么坚实,国军的意志也如此顽强。他们都明白,这个城门背后,是无数南京人民的生活安宁,是整个中国的尊严。因此,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他们必须拼尽全力,去抵挡住这一波又一波的侵袭。

日军的副官武田大尉,在坦克内傲然站立,准备在充斥着硝烟的战场上指挥行动。然而,他却未曾意识到,城墙上部署的战防炮已瞄准了他。在他还在计划下一步行动时,一声巨响打破了他的思绪,他和他的手下被击中,一起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另一支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爬过了城墙的残破之处,深入城内,占据了一段地带。他们依托两旁的建筑,企图成为后续部队的护航,以扩大他们的成果。

得知防线出现了裂口,卫戍司令部惊恐万分,严令87师务必击溃入侵者,否则将会付出严重的代价。259旅的旅长易安华和261旅的旅长陈颐鼎磋商后,决定在夕阳下,趁敌人尚未稳定阵脚时发动反攻。

两位旅长均为黄埔三期毕业,他们都熟悉战争的残酷与必要的牺牲。易安华率领加强团,通过通济门外的东北方向攻击入侵光华门的日军。而陈颐鼎则带领两个加强营,通过清凉巷和天堂村,夹击敌人,挡住敌军的增援。

淞沪会战的初期,陈颐鼎带领一个团执行“铁拳计划”,对日军后方进行突击,此次他用他的攻坚经验,成功将侵入城内的日军全部击败。

当夜幕降临,教导总队的士兵们正忙着商量如何对付城门洞内的日军。他们想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成功。最后,教导总队2团的团长谢承瑞提出了火攻的计划。他们找来大量的汽油桶,在夜深人静时将其投入城门洞口,并用火把将其点燃。火焰瞬间将城门洞口照亮,随后,他们迅速向洞口的日军投掷火把。

等到黎明时分,城墙上的国军以火力压制城门洞,同时谢承瑞亲自带领一个排突然打开城门,用机枪向日军进行扫射。这次的攻击,成功击败了大部分日军。

战斗结束后,粤军156师派人打扫战场。他们用竹篮挑起了10余个日军的头颅,以此作为战利品,展示他们的胜利。这些头颅以及其他战利品都被送到了长官司令部,以此报告他们的胜利。

在漫长的战斗中,城墙上的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清理,他们利用高地优势,一次次的阻击日军的攻击。尽管日军被减少到仅剩下的几个,他们仍然以坚决的决心,在城门洞内继续保持阵地。当日出的那一刻,日军已经筋疲力尽,身心疲惫。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记者比山国雄与他们并肩作战,他曾是《福冈日日新闻》的一员,他热血,果敢,即使明知生死未卜,他还是毅然选择了走上前线,以期记录下这场战斗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第二天的战斗中,比山国雄的身影在战场上重新出现,但他并没有在欢呼胜利,而是招手向同胞示意。但悲剧的是,他被误判为敌人而被自己人所杀。这一悲剧的事件在《读卖新闻》特派员小俣行男的笔下被详实记录下来。但对于误杀自己人的日本士兵来说,他们只能默默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在光华门的边缘,国军与日军的战斗越来越激烈。粮食的短缺,使得日军士兵在艰苦的战斗中显得更加疲惫。他们攀爬上城墙,然后再次被驱赶下来,如此往复,直到力量耗尽。然而,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国军的防线。这样的战斗,持续了数日,损失了无数的人力与物力。

唐生智最终召集各部指挥官,决定撤退。然而,城内的军队并未严格执行撤退的命令,一些部队甚至提前撤出,导致城内秩序大乱。无船可过江的情况,使得撤退更加困难。城内的交通堵塞,通讯中断,让前线的部队几乎无法得知撤退的命令。尽管知道撤退命令,但由于与日军的对峙,一些部队一时间也无法撤退。

抗战之日,勇士谢承瑞本已身患重疾,然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了战场的最前线。然而,在血腥的冲锋中,他不幸负伤,乌泱人海中与自己的警卫员走散。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他在混乱的街道上不幸失去了生命,成为那次大撤退中的一名牺牲者。

那时,精锐的261旅临阵破敌,光华门的防线岌岌可危,旅长陈颐鼎发现日军攻势突然平息。他派人前往与他们相邻的教导总队寻求答案,才得知撤退的命令已下达,他们是唯一一个还在战斗的部队。

在发现战局突变的陈颐鼎果断作出决定,命令部队向下关撤退。但当他们来到下关时,却只见一片人头涌动,一艘可以载人的船只都没有。部队陷入了无序,陈颐鼎只能带领警卫员向燕子矶前进。

险恶的江面上,他们找到一块床板,借此漂向江中,但是床板因为负重过大,没多久就翻了。幸运的是,陈颐鼎在危机中被一只浮排救起,逃过一劫。

同样遭遇困境的还有教导总队二旅的参谋主任廖耀湘,他没有收到撤退命令,与部队失散后,他在栖霞寺隐藏了半个月,后来得到当地一个农民的帮助,才顺利回到了部队。

混乱的撤退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牺牲,还使大量士兵留在了城内,最后他们大多被日军所杀。在坚守南京的中央军精锐部队中,有不少像谢承瑞、廖耀湘这样的骨干力量。

然而,他们在战斗中的牺牲,使得中国军队元气大伤,对抗战的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后,日军对光华门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国军全部撤退后,他们才勉强爬上城墙,占领了南京。为了纪念他们的“胜利”,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和另一位皇族东久迩稔彦亲王,都曾专程前往光华门祭拜。

伪南京政府曾打算对被炸毁的城墙进行修复,但日军让光华门保持现状,作为他们的战绩。他们甚至在城墙上刻下了“和平救国”四个大字。

进攻光华门的日军主力第9师团第36联队,出版了一本名为《光华》的影集,其中的两个字是从城墙上的门券石匾拓印出来的。后来,日军甚至还组织了日本画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图画来歌颂他们的侵略行为。

然而,八年后,战争结束,他们的一切傲慢和自夸都成为了他们的罪证。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但无数英勇的先烈奋不顾身地抵抗,他们用生命拯救了整个民族。每一场战斗,无论胜败,都包含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牺牲,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以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2

景天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