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名叫宋阳正,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母亲陈国生是一个身世不凡的女人。他的外祖父,正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毛主席。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次寻常的家庭任务。陈国生交给宋阳正一项重任——去远在镇上的银行取回十元钱。然而对宋阳正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任务,更是实现他心中长期计划的机会。他从小偷偷攒下的钱,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要乘船去北京,寻找他的外公,毛主席。
然而,对他的母亲陈国生来说,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九岁的儿子,居然敢不告而别,一人北上。
当夜幕降临,他们的小屋仍然空荡荡的,宋阳正没有回家。陈国生心中的焦虑日益加重,她在整个村子里寻找他的踪影,但是找遍了村子,却依然没有找到他。几天下来,陈国生苦苦寻找,但是无果,这时,她突然想起,儿子曾经提过,他很想去见一见他的外公,毛主席。
陈国生心急如焚,她决定找到毛主席,她希望他能帮忙寻找宋阳正。这次联系,成为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陈国生自己,就是毛主席的亲戚,她的母亲是毛主席的堂妹毛泽建。
得知宋阳正可能已经在北上的消息,毛主席立即派人寻找他。然而,他并未想到,宋阳正会如此坚决,一个人,一个九岁的小孩,千里迢迢,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京,来到了他的中南海。
当宋阳正站在中南海的门前,他看着那座森严的大门,和站在门前的士兵,他想起了母亲曾经提过,毛主席的秘书叫做田家英。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宋阳正找到了田家英。看到他后,田家英十分惊讶,了解到他的母亲是陈国生后,立即想到他就是这几天要寻找的孩子,他赶快带他去见毛主席。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男孩见到毛主席后,突然开口说:“外公,我要告状!”
原来,小小年纪的宋阳正,是出于何种原因,不惧艰险,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只为了在毛主席面前提出他的诉状呢?
在熙熙攘攘的中南海,小小的宋阳正被秘书田家英带进了菊香书屋,正面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外公——毛主席。毛主席的神情慈祥,手轻轻抚摸着阳正的小脑袋,柔和的语气中带着询问,他想要知道阳正家中都有哪些长辈。
阳正原是一股子的豪气,不过在这位伟大领袖面前,还是有些羞怯。他稚嫩的声音夹着湖南的口音回答:“我妈妈叫陈国生,我外婆是毛泽建。”
听到毛泽建这个名字,毛主席的笑容微微凝固,他陷入了沉默,眼眶泛起微微的红晕。这是他熟悉又疼爱的名字,是他久违了的思念。毛泽建,她就是在湖南衡山县金紫峰麓下长眠的那位共产党员,那位被当地人民称赞为“衡山朱凤”的英雄。然而,她对毛主席来说,还有另一层特殊的身份——她是他的妹妹。
毛主席的父母毛顺生和文七妹育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然而,两个女儿都在婴儿时期夭折。毛顺生的堂弟毛蔚生家境贫寒,他们的家就在十里八乡之外。文七妹常常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毛蔚生的家中,有个小女孩叫做菊妹子,性格坚韧。当毛顺生家被小偷光顾时,只有她在家。面对小偷的威逼利诱,她一直不肯说出贵重物品的藏处,让小偷空手而归。文七妹看见这个小女孩的坚韧,仿佛看见了自己家人的影子,她决定将菊妹子收养,而毛主席给了她一个新名字——毛泽建。
毛泽建在毛主席的父母身边过了七八年的美好时光。然而好景不长,毛主席的父母相继离世,毛家三兄弟在外闯荡,家里的变故他们并不知晓。最后,孤苦无依的毛泽建被生母带走,再次经历人生的颠沛流离,最后被送到了一个姓肖的家做童养媳。
在人生的十四个春秋,她却承受了过于沉重的责任。肖家的活计,由粗到细,全部落在了她年纪轻轻的肩膀上。她在肖家受尽了欺凌,那无情的铁锅在她额头上留下的印记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1921年,孤独的毛泽建等到了生命中的转折点。十多年过去,毛主席再次回到家乡,希望弟弟妹妹一起投入到他的革命事业中。然而,毛泽建的消失让他痛心疾首,经过追寻,他得知了毛泽建被送去肖家的事实。
愤怒的火焰在毛主席心中燃烧,他赶往肖家,把毛泽建从苦海中救了出来,并让她到湖南接受教育。毛泽建珍视这难得的机会,她以惊人的毅力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六年的课程,并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她,有着坚韧不屈的个性和反抗精神。当大革命失败后,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以毛达湘的名字,在衡山县发起新的革命。毛达湘独立创建了衡山工农游击队,每次战斗都在最前线,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
她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那个曾经沉默的童养媳,如今已是威震四方的“女先锋”。
革命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牺牲。毛泽建的夫君陈芬的姐夫在斗争中壮烈牺牲,留下了刚满五岁的陈国生。毛泽建看着这个小女孩,心中的疼痛和怜悯让她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继续革命,让革命的火种在下一代中延续。
1928年的春末,衡山游击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攻击,身处其中的毛泽建和陈芬,一同落入了国民党的手中。组织付出巨大的努力,成功救出了毛泽建,但陈芬却无法再次见到阳光,他的生命在国民党的刀下终结。
那个时候,毛泽建的腹中孕育着新生命,她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感到无比的无助。身上的伤痛和即将到来的分娩让她无法继续在前线奋斗。为了不成为队友的负担,毛泽建选择在一位乡村老太太的家中暂时安顿下来,等待新生命的到来。
孩子出生了,毛泽建给他起名为艰生。这个名字寓意着生命的坚韧,象征着新生命在艰难中诞生。然而,婴儿的啼哭却像警报一样,引来了国民党的追查。产后不久的毛泽建,再一次被国民党抓走,而艰生则在营养不足的环境中,与世界说了再见。
国民党看中的是毛泽建与毛主席的血脉关系,他们坚信,她的嘴里能说出重要的信息。于是,他们以各种方式逼供毛泽建,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毛泽建从小就有的坚韧,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坚定。
1929年的夏末,24岁的毛泽建选择了用死亡来对抗,她在遗书中展示了她的坚强和决心。对她来说,个人的牺牲无足轻重,只要革命成功,就算万死无疑。
唯一幸存下来的,是曾经被毛泽建收养的女儿陈国生。她那时候在外婆家,幸运地逃过了一劫。此后,她跟着外婆在湖南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毛主席在得知妹妹英勇就义的消息后,深深叹息,他在悲痛中赞扬她是一个好同志。他也对陈国生和她的孩子宽和慈爱,因为他们是毛泽建在世界上的延续,他在这个坚韧的孩子身上看见了妹妹的影子。
当了解到宋阳正经历的种种艰辛后,毛主席并未对他有任何的责备。相反,他赞扬了宋阳正所展现出的坚毅和勇敢,询问他此次寻找自己的真正意图。
宋阳正颇有些哽咽地解释了原委。
事实上,作为毛泽建唯一的女儿,陈国生应得到烈士家属的优待。然而,新中国的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一些事情无法立即实现。
面临生活的艰辛,陈国生思及自己的舅舅,于是写信希望能到北京与毛主席团聚,并期望毛主席能帮忙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
接到信后,毛主席思及早年英勇牺牲的毛泽建,感叹之余,也坚守了他的原则,即他早已明言不为亲友安排工作,也不允许他们利用他的名字获取优待。
于是,他回信给陈国生:
“得知你们的情况,我十分安慰。请你们在湖南尽力找寻工作,不必来北京。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写信告知我。”
并且附带了100元钱以帮助她度过难关。
读到舅舅的回信后,陈国生为自己的心怀侥幸之想而感到羞愧,于是再也没有向毛主席诉说湖南的困境,而是加倍努力地工作生活。
1951年,毛主席邀请亲友们来北京聚会,陈国生也在被邀请的名单之中。
他们的相聚欢声笑语,尽显亲情之深。然而因为相聚时间短暂,陈国生并未和毛主席留下合影。
她只觉得有些遗憾,但并未过于在意。
然而,陈国生作为毛主席的侄女的消息,很快在她生活的村镇里传开。
当她从北京回到湖南后,村民们纷纷向她询问毛主席的近况,有时候甚至请宋阳正描述一些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开始对陈国生表示疑惑。
她没有和毛主席的合影,申请的烈士家属补贴也没有落实。
他们开始怀疑,如果陈国生真的是毛主席的侄女,她应该在北京,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在村镇里努力工作。
面对众人的嘲笑与质疑,毛主席的侄女陈国生无奈之极。她自身清楚,和毛主席的亲情纽带,然而在世人眼中,她却成了那个图谋权利,企图凭借伪造的亲戚关系攀上高位的贪慕虚荣者。陈国生虽然拥有自己和毛主席之间的私人信件,却在这股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无法作为有效的证据,甚至还被怀疑是伪造的。
陈国生自己也曾思考过,是否应该请毛主席出面证明自己的身份。然而,在反复纠结后,她放弃了这个想法。她认为,这个小问题不能打扰到毛主席,她选择默默承受。
尽管陈国生尽力在家人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坚韧,但她的儿子宋阳正知道她母亲有多么伤心,他经常看到她母亲在偷偷哭泣。他坚信,他的母亲不可能是个骗子。
宋阳正因此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去北京,亲自向毛主席求证,希望能还给母亲清白的名声。
毛主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无奈并且自责。他决定为他的侄女做出行动。他先让自己的秘书田家英给陈国生打电话,告诉她宋阳正已经找到了,并且给宋阳正准备了一封证明陈国生的身份的信和100元钱,让宋阳正带回家。他还派人开车把宋阳正送回了家。
这辆汽车在当地显得很少见,村民们都猜测车里坐着的是谁。当宋阳正从车里走出,奔向母亲的时候,谣言自然破灭。
陈国生一家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几年后,毛主席再次邀请陈国生和女儿宋锋到北京聚会,这次,毛主席特意和她们拍了一张合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们之间的亲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