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班固所写的《咏史》,是最早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所谓五言诗,就是全篇都由五字一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在民间创作中出现很早,早在《诗经》里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里绝大多数是四言诗,被当作四言诗的典范。
五言诗每句多一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所以,它更加适应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诗的典范之作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编辑的《昭明文选》,作者姓名都已亡失,被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把它们作为组诗看待。习惯上将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古诗十九首》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大概产生在东汉顺帝末至献帝前之间(140年—190年)。东汉晚期,宦官和外戚常年纷争,交替弄权,胡作非为,正直的官员遭到禁锢和杀戮。汉朝官员选拔实行举孝廉制,士子必须通过上层权贵的保举才能进入官僚系统,所以许多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拜见官僚权贵。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他们出仕的门路基本被堵死,往往一事无成,滞留京师或周游彷徨,难免牢骚愤闷和怀念家乡,写下一首首游子失志、事功无成和离别相思的诗篇。
从内容上划分,《古诗十九首》大致可分游子诗和思妇诗两大类。游子诗抒发仕途碰壁后的人生苦闷和失望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生寄世如同行客,时光荏苒寿命短促的感伤。如《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人生有限,世事无常,求仙虚妄,大家何必再琐事所困扰,为所谓功名而忧虑重重,不如抓紧时间,饮酒赏花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和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显示了汉代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对有限与永恒矛盾存在的审思。
另一类思妇诗,所展示的思妇的心态复杂而多样,离愁别绪描写的美丽动人。最为有名的当推《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皽。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原本歌伎舞女,过惯了灯红酒绿热闹生活,被游荡的浪子所吸引,情不自禁嫁给了他。今为良女空守闺房,望楼外春光迤逦,只能独自游园,伸手抚柳。而浪子还是浪子,长年飘荡在外,不知何时归家。对这样的人,究竟等还是不等呢?妇人在寂寞中挣扎,对明日迷茫,诗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呢?大家皆是“娼家女”,在社会急剧没落的年代,都在人生的歧路上徘徊挣扎,承受着内在人格分裂的痛苦,在坚守与堕落、上升与非沉沦之间进行着苦苦选择。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独的,不过游子失意,还有良宵酒会,尚能驱车观游,而思妇寂寞,只能徘徊院庭,以泪洗愁,宇宙之大,却无处可逃。请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对于《古诗十九首》,历代学者都给了它极高的评价。钟嵘《诗品》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的确,十九首诗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阅读上的美感,更有心灵上的感动。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不仅在五言诗,而且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深刻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古诗十九首》,千古五言之祖,名符其实。
离离原上 草
癸卯年十月初六早行》 晨声炮连连…… 十月三加三。 好日多嫁娶, 靴城是这般。 陌上白霜见, 周六工少闲。 归时仰头望, 新月一弯弯……
离离原上 草
红叶》 山中秋尽美, 斑斓“二月花”。 非是东风复, 寒霜染红它。
离离原上 草
冬夜 癸卯年冬月初五作》 寒水浮白烟, 西南钩月悬。 残雪不化去, 松下老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