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最高级别的直接谈判。

这场持续4.5小时的会谈,不仅被外界视为“终结战争的可能起点”,更折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这场谈判背后,既有美俄关系的试探性解冻,也暗含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
一、谈判成果:从外交破冰到战略试探
此次会谈达成了四项共识:恢复两国外交使团正常运作、成立高级团队推动俄乌冲突结束、探索共同地缘利益合作、保持后续谈判进程。其中最实质性的进展是恢复大使馆人员配置。
自2021年起,美俄大使馆因相互制裁陷入瘫痪,人员缩减至百人规模,远低于中美使馆的千余人水平。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试图重建“最低限度的信任基础”。
此外,双方同意为俄乌冲突设计“持久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探讨冲突后的经济合作。俄外长拉夫罗夫称谈判“富有意义”,美方则强调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些成果更多是框架性协议,核心分歧——如乌克兰非军事化与北约东扩——仍未解决。

二、美俄动机:利益驱动的脆弱共识
美国转向谈判的动因复杂:特朗普政府急于结束战争以集中资源应对中国,同时避免因长期消耗战损害国内改革议程。俄罗斯则面临经济制裁和战场僵局的双重压力,亟需通过缓和与西方关系缓解困境。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美俄试图重塑全球权力格局。俄方将此次谈判比作“新雅尔塔会议”,暗示双方可能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实现利益交换——例如美国默许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换取俄方在中东或印太地区的妥协。这种“交易式外交”虽未明言,却已体现在双方对“共同地缘利益”的模糊表述中。
三、国际反应:失语的欧洲与崛起的中立力量
谈判最直接的冲击对象是欧洲。欧盟被排除在谈判桌外,法德等国虽召开紧急会议,却因内部分歧未能形成统一立场。
俄方直言“欧盟无资格参与谈判”,拉夫罗夫更批评欧洲“只会冻结冲突而非解决矛盾”。这种边缘化折射出欧洲地缘话语权的衰落——相比2014年促成《明斯克协议》的主导地位,如今欧洲已沦为“坐在儿童桌的旁观者”。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力量的角色凸显。沙特作为东道主,借机提升国际影响力;土耳其、阿联酋等中东国家近年频繁斡旋俄乌事务,削弱了西方传统调解者的垄断地位。中国则被乌克兰点名邀请参与和谈,因其“中立立场”和“全球南方号召力”被视为平衡美俄博弈的关键力量。
四、挑战与变数:停火之路仍荆棘密布
尽管谈判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核心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俄方坚持乌克兰非军事化,而美方主张强化乌军事实力并推动其与北约“事实一体化”。双方对停火条件亦存在根本分歧:俄罗斯要求“永久停火”,美国则倾向于派遣维和部队监督临时停火,但俄方视其为“变相北约驻军”。
此外,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外交”风格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美俄仓促达成协议,或导致乌克兰成为“牺牲品”,甚至刺激欧洲采取更强硬的对俄政策。而中国如何在支持和平进程与维护中俄战略协作之间平衡,也将影响谈判的最终走向。
全球秩序重构的序章
利雅得谈判不仅是俄乌冲突的转折点,更是冷战后国际秩序变革的缩影。美俄试图通过有限合作重塑规则,新兴力量则借机扩大话语权,而传统强国欧洲的式微已成定局。
这场博弈中,没有永恒的敌人或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正如俄专家所言:“比赛还未开始,我们仍在热身”——真正的全球棋局,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