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重启联邦死刑执行,并指示司法部“确保各州有足够的注射死刑药物”。这一政策急转弯不仅逆转了拜登政府暂停死刑的立场,更将美国推入一场关于司法正义、种族矛盾与政治博弈的暴风眼。

一、死刑机器的重启:从赦免到铁腕的180度逆转
拜登政府曾于2024年12月宣布为37名联邦死囚减刑,并呼吁“停止联邦层面死刑”,认为其存在“系统性不公与误判风险”。但特朗普次日即在社交媒体抨击此举“不可理喻”,誓言就职后将恢复死刑以“保护美国人免受恶魔侵害”。
此次重启不仅覆盖传统谋杀犯,更明确将“非法移民杀人犯”“袭警者”等列为重点对象。司法部同时被要求加速死刑执行流程,打破过去因法律程序冗长导致的“死囚监禁数十年”困局——例如1975年入狱的杰克·奥尔德曼,直到2008年才被处决。
二、争议核心:司法正义还是系统性歧视?
支持者将死刑恢复视为“法律与秩序”的胜利。特朗普团队宣称此举使“街道再次安全”,并抨击拜登的宽容政策导致暴力犯罪激增。然而,反对者指出:
1. 种族失衡:美国死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非裔占死囚比例(34%)远超其人口占比(13%),且跨种族谋杀案中,杀害白人的凶手更易被判死刑;
2. 误判风险:1973年以来,超190名死囚因DNA证据等被证明无罪;
3. 政治工具化:特朗普将死刑与移民问题捆绑,借“非法移民威胁论”煽动保守派选民情绪,却未提及多数死刑犯为美国公民的现实。
三、死刑供应链的隐秘战争
为确保各州“顺利行刑”,特朗普要求司法部协调注射药物供应。这一指令直击美国死刑执行的痛点:
- 欧洲制药商自2011年起抵制向美出口戊巴比妥(注射死刑主要药物),迫使多州改用未经测试的混合药剂,导致奥克拉荷马州等出现“窒息抽搐45分钟”的惨剧;
- 特朗普试图通过国内药企增产或秘密进口解决供应危机,但可能引发新一轮国际制裁与人权谴责。
四、政治算计:中期选举前的“秩序叙事”
特朗普的死刑令绝非孤立决策,而是其“法律与秩序”竞选纲领的延续:
1. 巩固基本盘:78%的共和党支持者赞成死刑,而民主党支持者中这一比例仅36%;
2. 转移矛盾:通过塑造“暴力犯罪泛滥”的叙事,掩盖经济复苏乏力、社会福利削减等执政短板;
3. 权力扩张:借死刑执行强化联邦对州司法权的干预,为后续打击“蓝州”政策铺路。
五、全球镜像:死刑存废背后的文明分野
美国成为西方唯一常态化执行死刑的大国,与欧盟47国全面废死的立场形成尖锐对立。特朗普的政策可能进一步孤立美国:
- 欧盟已警告将重新评估引渡条约,拒绝向可能面临死刑的嫌疑人提供司法合作;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谴责此举“背离人道主义潮流”。
被撕裂的“山巅之城”
特朗普的死刑令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保守派欢呼“正义降临”时,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正承受更深的恐惧。这场“法律与秩序”的豪赌,实为一场精密的选举政治操盘——当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死刑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被换算成一张选票。
而真正的代价,或许是美国社会本就脆弱的共识,在绞刑架阴影下进一步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