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及下辖县区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变迁,部分地区有古称或具有特定含义的曾用名,以下是相关介绍:

克拉玛依市
• 克拉玛依(黑油):“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油”。这一名称源于市区东北角的黑油山,那里有原油溢出形成油泉,是克拉玛依石油资源的天然标志。克拉玛依辖境内历史上属北疆草原地带,众多游牧部族在此繁衍生息。秦代,为塞种等人游牧之地;汉初,被西迁的大月氏人控制。唐初,为西突厥五咄陆部胡禄屋等部游牧之地,公元657年,唐朝在其地设盐泊都督府,归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昆陵都护府管辖,公元702年,归北庭都护府管辖。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今克拉玛依辖境内附。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在独山子钻凿第一口工业油井,开新疆近代石油工业之先河。1955年,克拉玛依1号井出油,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此后克拉玛依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石油工业城市。
独山子区
• 玛依塔克、玛依套: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独山子被称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意思是“油山”。独山子地名来源于区境内的独山,独山呈东西走向“一”字形,因不与其他山体相连,独立于戈壁中而得名。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独山子归其领属,自此至清朝晚期,一直都是游牧民族的牧场。1936年至1943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在独山子进行石油开采和炼制,独山子油矿成为当时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齐名的三大油矿之一。1956年成立县级独山子镇,1958年独山子划归克拉玛依市,设立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白碱滩区
• 结然·布拉克、白水滩:新中国成立前,白碱滩区是一片戈壁荒滩,低洼处常年积水,到处长满芦苇,有黄羊、野兔等动物出没,牧民曾取名为“结然·布拉克”,意为黄羊聚集的地方。后来又有人起名“白水滩”,意思是这荒滩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是白茫茫盐碱,起名白碱滩。1982年设立白碱滩区政权机关,1984年撤销,1991年8月恢复设立白碱滩区。2017年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工业园区(白碱滩区)更名为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碱滩区)。2019年2月,又更名为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乌尔禾区
• 苏鲁木哈克:乌尔禾区的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当地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乌尔禾在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在不同时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游牧部落和政权。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乌尔禾地区归清朝管辖。如今,乌尔禾区的魔鬼城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雅丹地貌和壮观的景色吸引着众多游客。
克拉玛依市及其下辖县区的这些古称或曾用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的游牧之地到现代的石油工业城市,这些名称见证了克拉玛依地区的巨大变迁,也为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它们是克拉玛依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