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虚胃虚,气虚血虚,肝旺脾虚,这些看似不太直接相关的问题,却被一个千古名方将它们串了起来,而这个良方就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小建中汤”。说起小建中汤,可能很多人对它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因为这个方剂的君药,在现代的中药房里常常“缺席”。但是,尽管如此,都无法掩藏这个名方的奇妙作用。小建中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记载,对于它的广泛运用,还是《金匮要略》中讲的比较多,对后世临床颇多启发,用好小建中汤,可以实现“养胃、补虚、调肝”一石多鸟,堪称是一个多点开花的经典名方。
那么,小建中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伤寒杂病论》记载,全方由“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饴糖一升”等6味中药组成。按照原方的煎煮方法,这六味中药先将除饴糖之外的五味中药,用水七升进行煎煮,将水煎至三升的时候,去掉药渣,让后将饴糖放进去,然后放在火炉上,用微微小火让饴糖消融,待温后服用,每次一升,一日三次。不难发现,小建中汤的煎服方法,是颇为独特的,而且与药味相似的桂枝汤,在煎服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细看小建中汤就会发现,它与桂枝汤竟然只有一药之差。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让芍药的剂量倍增,再加饴糖一升。但是,不能因此将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的理法相似,因为这两个方剂的君药完全不是一个方向,虽然二者都可以调和阴阳,但是二者君药大不相同,方向也大相径庭,桂枝汤的君药是桂枝,主打一个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祛在表风寒;而小建中汤的君药乃是饴糖,主打一个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因此,这两个方剂,虽然只有一药之差,但是二方的理法,却是别有洞天。
小建中汤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作用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要适用于虚劳里急证、中焦虚寒证、肝脾不和证。在临床中,对于虚劳腹痛,喜温喜按;虚劳发热,咽干口燥,手足烦热;腹中疼痛,面色无华;劳累后发热发作或加重,头晕乏力,伴随肢冷;脾虚肝乘,腹中急痛;虚寒痢疾、虚黄;中虚胃痛,嗳气肠鸣;遗精;心悸心烦;鼻衄等疾病,只要辨证属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就可以辨证使用,可想而知,小建中汤的妙用,自古以来就颇多创见,只要方药对证,必出奇效。

小建中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记载,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在《金匮要略》中,主要用于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男子黄”,“小便自利”,“妇人腹中痛”等病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发现,小建中汤所适应的证候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中焦虚寒、失于温煦,导致腹痛;第二类是中虚不足、气血虚馁、失于濡养,导致心悸、四肢酸痛、面色萎黄;第三类是气血不足、阴阳失调,阳虚导致里急、腹痛,阴虚导致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衄血、失精等病症。当然,除此之外,历代医家还发现,小建中汤的适应证,还有第四类,那就是肝脾不和。由此可见,小建中汤还真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良方。
对于小建中汤的妙用,明代医学家方有执指出,“建,定法也,定法唯中,不偏不觉,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意思是这个良方,竟然暗含“王道”,不过对于它的君药,也是一直存在争议,最主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以芍药为君药,一个是以饴糖为君药。以芍药为君药,主要是泻肝平脾,“以芍药治酸,土中泻木为君”;以饴糖为君药,主要是建中运脾、生育营卫、调和阴阳。不过,从小建中汤的诸多适应证来看,如果用于不同的病症,君药也是可以调整的,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活的灵魂”。

无论小建中汤是以饴糖为君,还是以芍药为君,都不影响小建中汤的独到作用。以饴糖为君药,在全方主要有三大作用,第一是温中补虚,第二是缓急止痛,第三是生津润燥;以芍药为君药,在全方也有三大作用,第一是化阴和阳,第二是和里缓急,第三是柔肝止痛。不过它们俩都有“缓急止痛”的共同点,如果是肝胆的问题多一些,以芍药为君更妙,如果是脾胃的问题多一些,以饴糖为君更妙。
小建中汤无论是对于虚劳里急,还是中焦虚寒,还是肝脾不和,都有它独特的妙用,而且也有它独特的加减化裁之法,比如寒气重,可加花椒;大便溏泄,可加白术;气滞,可加木香;气虚,可加黄芪、党参;血虚,可加当归。由于现代临床中,饴糖几乎退出了药房的舞台,为了不影响它的疗效,可以使用麦芽糖或者山药粥代替饴糖,但终归还是无法代替饴糖,毕竟饴糖是由“高粱、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多种粮食发酵糖化而成的。小建中汤虽然是建中第一方,但对于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等病症,却不宜使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