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张"准入证"不仅标志着AG600的设计完全符合国际适航标准,更意味着这款全球最大民用水陆两栖飞机即将开启服务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新篇章。
作为与运-20、C919并列的"国产大飞机三兄弟"之一,AG600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领域的空白。这款凝聚着中国航空人智慧结晶的"国之重器",从机体结构到动力装置,从核心系统到关键材料,实现了100%国产化配套,其设计制造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全链条自主可控的研发模式,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构建起我国航空工业的完整创新体系。
AG600的技术参数彰显了其非凡实力:最大起飞重量达60吨,相当于四辆主战坦克的重量;12吨的载水量可在20秒内完成汲水作业,单次投水覆盖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4500公里的最大航程足以从北京直飞新加坡;而220公里/小时的最低平飞速度则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精准作业能力。这些数据背后,是科研团队攻克了气水动布局设计、高抗浪船体结构、复杂环境适应性等12项关键技术难题的成果,其中水陆两栖特性融合技术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多任务航空平台,AG600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理念。基础型号聚焦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两大核心功能:在灭火任务中,它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在火场附近水域汲水,又能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快速抵达远距离火场;在海上救援时,其抗浪能力达到2米浪高,可一次性救助50名遇险人员。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模块化设计,AG600可快速改装为医疗救护、物资运输、生态监测等衍生型号,这种灵活的多用途特性使其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空中多面手"。
适航取证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空适航体系的成长史。民航局组建的专项审查组历时18个月,完成54项地面试验、406架次飞行测试,验证了飞机在各类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特别是在南海进行的抗浪测试中,AG600成功在1.8米浪高环境下完成起降,这项数据远超国际同类机型标准。审查组创新采用的"并行审查"机制,将传统取证周期缩短了40%,为中国大飞机适航审定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2009年立项到2025年取证,AG600的研制历程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项目汇集了国内20个省市、150余家单位的技术力量,形成了覆盖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在珠海建立的专用试飞基地,构建起水陆两栖飞机特有的试验设施体系;而全数字化的协同研制平台,则实现了跨地域万人团队的精准协作。这种"大协作"模式,为后续航空重大装备研制提供了可复制的组织范式。
取得型号合格证只是AG600商业化的第一步。根据计划,研制团队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的取证工作,同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体系。首批量产机将优先配置给国家应急管理部,用于构建"半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圈"。培训体系方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已开发专用模拟机训练课程,首批24名飞行员即将开始改装训练。国际市场开拓也在稳步推进,已有东南亚、南美等地区的12个国家表达采购意向。
AG600的成功研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技术层面看,它突破了水陆两栖飞机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在产业层面,带动了高性能铝合金、耐腐蚀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的升级,促进了通航产业链的完善;在战略层面,增强了我国应对森林火灾、海难救援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正如航空专家所言,AG600不仅是架飞机,更是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空中支柱"。
站在新的起点上,AG600团队已着手开展改进型研制工作。计划中的AG600M将换装国产涡桨-10发动机,航程提升至5500公里;电动版AG600E正在进行关键技术预研,拟采用氢燃料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智能化升级方面,正在测试的"鲲龙大脑"系统可实现自主避障和智能任务规划。这些创新方向,正推动中国水陆两栖飞机技术向更环保、更智能的维度发展。
从运-20的战略投送,到C919的民航运营,再到AG600的应急救援,"国产大飞机三兄弟"的相继成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形成完整的航空装备体系。在这个体系支撑下,我国正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稳步迈进。AG600的适航取证,不仅是一款飞机的成功,更是中国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实力的生动体现,为全球航空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随着后续型号的持续优化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鲲龙"必将在中国航空史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