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锐器作者/锐器如今中国的军事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靠着核弹坐镇,让许多对我国有不轨之心的国家望而却步,可现在却有很多人忘记了制造核弹的功臣是谁。
2019年1月6日,氢弹之父于敏逝世,八个月后,国家依旧将“共和国勋章”颁发给了于敏,共和国勋章是我国给予个人最高的奖项,目前,全中国只有九位科学家得到过这个奖项,可见于敏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
拿到过这个奖项的人有钟南山、屠呦呦、黄旭华等人,相比之下,于敏的名号似乎更不起眼些,但是于敏对中国的贡献却是让人无法忽略的,于敏及其团队一同研制出了中国的核弹,让中国脱离了美国的核威胁。
于敏有多厉害呢?美国花费了七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才从原子弹到氢弹,但是中国却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美国进行了近千次的实验才得出实验数据,中国却只用了四十多次便得到了想要的数据,中国这些领先,其实都离不开最大的功臣于敏,这也是为什么于敏被后人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原因。
1964年10月,我国在罗布泊试爆成功了第一枚国产原子弹,代表着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从无核国家到有核国家的蜕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我国也就此不再因为别国有核武器而感到忐忑。
但是核武器也有高低之分,试爆成功原子弹只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起点,并只有能够试爆成功氢弹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核武器技术,首先就杀伤力来说,原子弹的杀伤力远比不上氢弹的杀伤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一般为几百到几万吨级TNT当量,氢弹则达到几千万吨级TNT当量。
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但是氢弹却是由裂变引发聚变释放的能量,而在同等质量下,核物质核聚变能够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的好几倍,所以,氢弹的威力要比原子弹大得多,说一个更直观的,在有核国家里,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不少,但是拥有氢弹的国家却不多。
因此,对于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说,试爆成功了原子弹并不代表中国彻底摆脱了美国带来的核威胁, 而美国为了垄断核武器技术一方独大,对中国进行了层层封锁,让中国没有半点制造氢弹的资料和方法。
这个紧要的时刻,于敏先生承受住了这个压力,领导团队开始研发氢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研发之路。
于敏出生于1926年,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又在北大继续攻读了研究生,得知国家有制造氢弹的需要后,于敏当仁不让地加入了这个项目之中。
要知道,当时的于敏其实已经小有成就,拥有着极其光明的学术前途,出人头地只是机会问题,但是于敏仍旧放弃了这个机会,转而投身入看不清前路的氢弹研究。
他说:“像我国这样贫弱的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地独立,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正是这种理念,才使得于敏在今后的氢弹研发事业上一直坚守初心。
美国的经济条件明显要比我国强了太多,在核武器试验上,美国的研发条件也比中国要优等,他们可以通过粒子加速器来进行碰撞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来找出最适合制造氢弹的组合,而这种实验方法虽然省力,但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继续。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不可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几乎是百废待兴的状态,最开始的时候连一辆小汽车都生产不出来,尽管进入六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对比刚开始要好了一些,但是依旧没有经济条件支撑中国向美国那样不计成本地做试验,更何况,当时苏联也撤掉了留在我国的专家,面对这样重大的一个项目,中国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
也就是说,中国只要做错一次试验,就意味着下一次做实验的资金可能又得等很久,因此,中国当时做核武器试验,只能各种数据都推算成功,各方面条件准备充足后才能进行试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于敏也深知当时的中国条件撑不起美国那种模式的试验,于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梳理能力,夜以继日地在草稿纸上演算推演,试图找出最合适的组合和结果,经过多次演算,于敏最终确定出了制造氢弹的材料,即氚化锂材料。
而这个材料,当年美国花费了很多年才得以确定,于敏的推演和努力,使得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比美国当初快了一节,加快了中国的追赶速度。
设计核武器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原理,二是材料,三是构形,这三个要素,无论是研制原子弹还是氢弹都需要满足,但是氢弹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当时中央特地开了一个小组,由钱三强带领团队进行氢弹的基础性研究,二于敏则是后期加入进来的。
研制氢弹期间,于敏遇到了一个物理问题需要研究,即热核燃烧,在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状态下,集流体场、辐射场、中子场与核反应集于一体,会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场,它们会发生交互作用,瞬息万变,而这部分规律十分难以研究,需要电子计算机才能研究透彻。
不过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一万次的104电子管电子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几乎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被研发原子弹的那个小组占用,也就是说,于敏他们每周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热核燃烧现象,饶是如此,于敏他们依旧成功完成了研究任务。
当时,彭桓武院士曾提到,于敏当时做的所有工作几乎都是靠自己,没有老师也没有强有力的帮手,因为国内并没有人熟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说,于敏用自己的努力填补了中国在氢弹这一块的空白。
于敏的记忆力很好,就算能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不多,于敏依旧靠着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钱三强手中,最终于敏在毫无理论支援的情况下,成功提交了六十九篇研究报告,让整个氢弹研究小组对氢弹的研究有了很多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
后来,于敏推算出了氢弹的原始模型,但是依旧需要继续进行优化,进入优化这个阶段,就需要更多人手了,在缺乏人手的情况下,杨育民邀请了自己的朋友邓稼先加入进来,一同研究氢弹,就这样,中国第一枚氢弹的设计方案正式出炉。
1967年6月17日,我国空军飞行员徐克江驾驶着装载有氢弹的飞机驶入罗布泊空投区,当指挥员发出“起爆”的命令后,飞机的机舱也瞬间打开,降落伞带着氢弹从空中迅速落下,当氢弹距离地面只有两千九百多米的高度时,一声巨响爆发,天空中立刻翻腾起了烈火,尘烟密布,蘑菇云腾起。
至此,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而在氢弹试爆成功当日,新华社当即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对外宣布:“我国在两年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没有于敏,中国的氢弹事业或许不会在短短两年多就取得如此的成就,大概会走很多弯路,可以说,于敏先生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是于敏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里的大部分基础问题,提出了氢弹从原理到构形的完整设想,如果没有于敏,中国势必要在氢弹设计理论上停滞许久。
我国试爆成功原子弹,紧接着又试爆成功氢弹,这意味着中国算是彻底摆脱了世界核威胁,中国在核武器事业上的飞速发展,更是让美国都觉得不可置信,甚至他们还误以为我国是不是想方设法窃取了他们的机密。
2019年,于敏逝世,逝世后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享受国家最高荣誉,他的大半部分人生都在为中国氢弹事业付出,后来又参与到了中子弹模型的建造中,于1988年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枚中子弹。
曾经,1950年的11月30日,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而美国的时任总统杜鲁门直接表示:“美国正在积极地考虑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谁能想到,后来的中国,不仅试爆成功了原子弹,还相继试爆成功了氢弹和中子弹,速度快得让人吃惊。
如今,于敏先生的名字已然出现在教科书上,成为每一代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这种英雄人物不应该被忘记,值得我们铭记,如果没有于敏先生的辛苦付出,如今的中国核武器事业,或将是另外一番模样。
参开资料:
《于敏院士生平》中国科学院
《艰辛的岁月,时代的使命》于敏
文章由“锐器”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