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让造谣无处传播的人是智者,但信谣言止于智者的人却是一群愚不可及的小人。历史上死在谣言手里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从兰陵王高长恭到长孙无忌等等历史上多少人死于造谣。但是并非每个谣言都是空穴来风的,比如楚王韩信之死。或许韩信没有揭竿而起的心思,但韩信从桀骜不驯再到收留钟离昧以及向刘邦索要齐王等等,每一件事不在证明谣言的可实现性,而一个人最愚蠢的就是明明没有造反的心思,却疯狂炫耀自己拥有造反的能力,这点才是最可怕的,因此这也佐证了谣言的杀伤力。
韩信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谣言。我们有一个错觉,那就是凡是不好的就是谣言。其实在我看来凡是主观捏造、引导和断章取义的结论都是谣言,这里面有贬义之句也有溢美之辞。比如大业十二年,朝臣奉迎隋炀帝四海承平,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一句谣言,因为这个结论就是主观捏造。因为当时天下义军此起彼伏,如果真的安居乐业,百姓又怎么会拿着自己的生命去铤而走险呢?如果真的四海承平,那么天下又何来那么多义军呢?因此这个结论就是脱离现实的论断,因此必然是谣言。
而当时的真实情况时,隋炀帝征召争战百万大军先后三次攻打高句丽,由于隋炀帝的指挥失误,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而当时朝廷没有分配给百姓应得的土地,而且还要百姓为这些土地缴纳赋税,再加上朝廷修建大运河和征伐高句丽没有体恤百姓避开农时。导致大量的百姓因为征召傜役和农时而荒废土地,因此整整一年百姓不仅颗粒无收,还有负债累累的税赋的可能,因此这就是现实。那么脱离现实的歌舞升平毫无疑问就是谣言,而这种谣言在历史上也是最多的。
事实
其次,就是双方对谣言的态度也能分辨这个事情的真假。比如出现一个论断,如果当事人漠不关心或者通过事实说明这个论断只是谣言,那么这个谣言大概率是假的。因为这个人心正,所以必然不会做贼心虚。相反,如果一个人因为论断,当时企图封住别人的口或者直接运用暴力手段封住别人的口,那么这个谣言就不是谣言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理由驳斥你的论断,因此只有封住你的口或者打压你,才能避免让事情浮出水面。
而同时,他们会寻找你的弱点,大概率从你的品行抨击你。然后让你失去其他人的信任,这也是几千年屡试不爽的手段。比如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而郭图等人为了抨击许攸而散布家人聚财。即使许攸犯了法但并不代表许攸这个决策不对吧,但袁绍却选择了恨乌及屋,最终白白错失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其实很多谣言都是没有出处,尽是一家之言,总有人信若神明,而客观来说,这群人就是没脑子。事实上,百姓的智商就是愚昧的,他们可以在崇祯杀害袁崇焕时额手称庆,在万历抄家张居正时冷眼旁观。因为他们觉得这与他们没有关系,而事实证明是有关系的。
智者
最后谣言止于智者,但不是止于听信谣言止于智者的人。原因很简单,智者会思考,会辨别事情的真伪,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是不是自己是不是智者。而愚者不同,他们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因为这样做可以被人称为智者,因此他们才会被人称为智者。而一个人因为一句话被别人左右,那么这个人真的是智者吗?如果有一天有人说你裸体奔跑是智者,你也会依次照猫画虎吗?而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不仅他们不是智者,而是一种憨,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什么是智者都不明白。
而这个魔咒也很容易破处,当你因为一个论断想到谣言止于智者时,你应该有充足的依据判断这句话是不是谣言。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认为什么,你的脑袋长在自己头上,而不是别人的头上,你连什么是谣言都不清楚,就武断别人再造谣,这不是很搞笑吗?谣言和真理一样,它不是存在你的思维里面,而是上通于情中通于理,下通于德。如果你不能辨识一句话就武断为谣言,你的危害和三人成虎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是吗?
谣言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多谣言,更多的是别有用心的自欺欺人。别人造谣于你,是你有没有得罪这个人。而有没有人信并加以传播,是你的人品在别人心中的体现。比如我如果说你的父亲要杀了你,你信吗?肯定是不信的,因为你的父母有恩于你,你相信他们不是这种人,因此这样的谣言肯定是没有人信的。如果你是商朝的百姓,如果有人告诉你商纣王杀了一个婴儿,你信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不管炮烙还是劖盆都是商纣王用过对付百姓的,因为你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你也会加以传播。正如我所说韩信,其实不管有没有谣言,韩信都必死,因为他真能做出谣言里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