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这个世界上,做真无线耳机的厂牌,主要分三种。
一种是手机品牌,毕竟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真无线耳机,一款叫做Airpods、一款叫做Airpods Pro,它们都是苹果这个手机品牌旗下的产品,甚至它们的出生和席卷全球伴随着苹果取消耳机口这一动作,属于周密谋划中的一环,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而已了,而是企业谋算的一部分,此后其余安卓手机品牌的TWS,也都是依着这个定势来的。
一种是传统音频品牌,这些品牌做真无线产品,似乎多多少少有些不得已,有些“这块儿蛋糕咱们虽不算最擅长,但再不抢点儿肉吃怕是以后连口汤都喝不到”,当然了,音频品牌在音质上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他们的产品,也许在性能全面程度和体验感上未必及得上手机品牌的TWS,然而特色程度和音质是先天长板,这块儿尽可以做做文章。
还有一种呢,是消费电子品牌——这说起来可能没那么顺利成章,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就明白了:TWS耳机本就算是数码电子的范畴,而这类品牌也有其自身优势,那就是他们做产品的视角往往更着眼于最大公约数的消费者,不像手机品牌那样必须照顾自品牌消费者感受,可以一碗水端平,并有更大的创新空间;相对于音频品牌他们则往往有着明显的渠道/平台优势,订单体量往往会更大,定价容易产生优势。所以市面上消费电子品牌做TWS,成功的先例还是颇有一些的。
倍思作为国内较为新锐的消费电子品牌,这次线上发布会着实有点惊到我——他们一口气发布了N款产品,横跨桌面充电、车载香薰、户外电源、包装真无线耳机多个领域,且每款产品的视频做得一看就是大手笔,听说公司里光设计师就好几十号人,以前对这个牌子了解比较少,是我没见识了,厉害。
而这次发布的两款耳机,Storm1和Storm3,售价分别是459和499元。其中Strom1是较为常见的入耳式主动降噪TWS,Storm3则是市面上较为少见的非入耳式主动降噪TWS,后者,是我重点想和大家探讨的。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光是个砸键盘的自媒体,实际上我也有个自己的小淘宝店,后者存在也十四五年了,那么这两个工作呢,它有个共通之处就是会不断面临消费者的咨询,十几年下来回答过的问题没有上百万也有几十万人次了,所以有些事情,真的就是存在即合理。
比如我遇见过不少一戴入耳就容易耳朵发炎的朋友,我的建议很简单,那就是别再戴入耳了,到了这种时候就应该去医院,耳科医生怎么说就怎么做嘛,但是会有人还是要戴,就好像你说抽烟不健康他说戒不掉一样;也有些朋友他喜欢戴着降噪耳机跑步,我当然会建议说这样不安全,实际上降噪耳机这种东西,无论是入耳式还是头戴式,它最好是在安全的地方使用,但建议归建议,生活中每个人还是会沉湎于自己的使用习惯,总之各种各样的例子都有。
那么,也的确有些人,它又不想戴入耳式TWS,就觉得非入耳才舒服,但它又想要主动降噪功能,实际上这些想的人还为数不少。
而Storm3,就是这样的产品了,非入耳式设计,非常典型的“电吹风”造型,佩戴起来拥有非入耳该有的透气性和舒适度,与此同时它又是个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塞子。这种设定,它有几方面的设计难度:其一是非入耳的塞子它在物理隔音性上是有先天缺失的,尤其低频会泄露较多,针对这个,倍思的设计团队采用的对策是以算法来尽可能的补救——利用反馈麦克风实时检测耳道内残留噪声,通过调整前馈滤波器来补偿由于泄露损失的低频能量,从而实现了泄露补偿的声学技术。其二这种构造的耳塞,在佩戴上是否戴好了,也会影响主动降噪效果,建议大家在前几次佩戴的时候尽量摸索着调整到合适。其三就是负压效应——是的,虽然先天没那么密闭,但如果算法的负压效应太强,还是会感受到的,这样感觉就会很奇怪,明明没有塞严实,却有奇怪的负压在干扰你的神经。
实测来说,Storm3在以上几个问题上,三个问题有两个都处理得比较合适,没有夸张的负压效应,与此同时又有着很明显的主动降噪效果,在大马路上自己切换一下就能很明显得感受到,开了降噪之后环境噪音一下子被拉远削弱了挺多,可以说是把一个并不好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至于佩戴这件事,这个真的就不是倍思能完全保证的了,毕竟这个腔体构造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依然会有少数人并不适合戴这种造型的塞子,但大多数人肯定是没问题的,记得佩戴时调整到合适角度让出音孔对住耳道即可。
此外,这款耳机搭载了六麦克风ENC通话降噪(每边三个),好的麦克风是合格降噪的硬件保证,所以这块儿是自然省不得功夫的,另外作为一个充电头大厂,充电十分钟听歌两小时的快充也是配齐的,以及双通道低延时、双设备连接、光感入耳检测、压感操作功能,另外倍思自家的App还是比较易用的,不挑手机。
声音方面,倍思Storm3选用了双层复合振膜,遵循哈曼调校——这个方向性的选择,导致了它明明是个非入耳,实际听感却没有剑走轻灵,而是偏重中低频的扎实程度,每个鼓点都倾向饱满凝结,低频量感略多,中频厚实,高频延伸和通透程度较为收敛,走向较为美式。这副塞子的声场和层次感都不算张扬,更多的能量被用在了每个细节的饱满度上,听起来有弹性有肉感,有着真无线里不错的扎实程度,而不会说纤毫毕现,风格上倾向于音乐元素并不多的流行音乐。它在App端提供了多达十二种EQ可选,还能自定义EQ,可玩性颇为不错。
而售价更低50元的Storm1,作为一款入耳式主动降噪真无线,其本身设定相对于Storm3而言更为“主流”需求一些,其腔体造型也是市面常见而稳健的选择,渐变撞色设计的加入使得颜值蛮潮。
同样是单边三麦克风的走心配置,同样装配主动降噪技术,而且还是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实测这款耳机的主动降噪水平堪称值回票价,毕竟是采用了最近很红火的BES家的BES2500YP作为芯片,在降噪能力方面实际上无需担心,对环境音的滤除可谓立竿见影,负压效应则很轻微。且这个很主流的腔体造型使得它的佩戴感也很稳,绝对不是说塞得耳朵满涨难受,又拥有较为科学的开气孔,等于是在兼具较好的佩戴舒适度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降噪效能。
而这款耳机的调音,依然是参照哈曼曲线,但它的振膜变成了镀钛振膜,实际听感来说这款Storm1亦是美式流行味儿的调校,它的高频亮度和延伸都较为从容,中低频则拥有不错的饱满力度的同时,没有说低频量感很大或者中频能量感偏强(中低频更强调弹性和氛围感、律动感),三频整得比较均衡的样子,拥有适宜的声场和结象,分离度则不算它的强项,它也是更注重每个细节的弹性和肉感,等于是在素质流和听感流之间也是倾向于后者的。
这两款耳机相比较的话,反倒是Storm3的三频分布会更倾向于把能量往中低频聚集,究其原因,想来非入耳的降噪算法可能也是一个因素,毕竟非入耳佩戴必然漏低频,在这个前提下想把降噪测出更好成绩,DSP算法上会适当加多一些低频,也是情理之中。
这两款耳机,各有各的优势和特征:Storm1因其更为主流的分类,势必要参与到同价位的性价比绞杀中去,它的各方面是较为均衡成熟的,属于典型的这个价位主动降噪真无线的“六边形战士”,拥有可靠的主控新品和可靠的使用体验;而Storm3则是把手伸向了一个鲜有竞品的领域,毕竟带主动降噪的非入耳之前真没几家做过,它的这个售价比主要竞品是要明显低一大截子的,实测使用体验也很靠谱,而且它的主动降噪能力是绝对有效的,对这种产品形态好奇的朋友,或者说的确就想要这种产品的人,完全可以考虑一下。
真无线,如今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耳机”这个分类里,总体销售额的龙头老大,全世界正在有越来越多人习惯了它的陪伴,而这样一个离消费者足够近,体量足够巨量的产品领域,应该,也势必会有更多类型的品牌加入进来,一起探索一起求变。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更多更有趣的产品竞相涌现之下,最受益的,不还是挑花了眼的消费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