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金融数据出来了,皮总发现其中有个关键数据表现,堪称2022年的一季度经济指标:
居民消费迎来最差数据,2022年2月居民贷款整体减少3370亿元,
其中居民中长期贷减少459亿元,同比减少4572亿元,是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
注意看啊,敲黑板了,中国自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开始了货币化,市场化和金融化,随着我国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侧重,M2(广义增发货币)是一直上涨的。
也就是说,随着中国M2的增长,企业和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必然是增长的,中国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数据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是去年恒大暴雷的时候,而今年2月份,中国居民的中长期贷款数据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这个漏洞还很大,达到了459亿元。
意思是什么呢?
2月份,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其实就两件大事,一个是北京冬奥会,一个是俄乌战争。
而居民消费数据如此难看,这还是叠加了春节效应,大家应该算是要大力消费的一个节日,可是非常不乐观,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宁可穷着,也不愿意借钱了,因为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失去了中长期的乐观预期。
居民短期贷减少2911亿元,同比减少220亿元,这是自2020年2月份疫情爆发以来数据的新低,居民消费数据全面回落。
这个数据里面的短期贷款是包含了支付宝的花呗和借呗,还有各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数据的,同样的道理,这个数据是2月份春节的时候出现的,也是萎缩了220亿元,非常反常,即使是2021年疫情也比2022年要好看的多。
如果说,居民的中长期贷款数据是反映了大多数人对长期经济持有观望和悲观态度,那么居民短期的贷款数据暴跌,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流动性紧缩了,因为大家都不去借贷消费了,甚至于开始偏向保守与储蓄,这是人为的锁死了流动性。
一.中国保增长
美国花旗银行旗下的世界著名投资机构——彼得森智库,今年1月份就给中国2022年的GDP增长数据写了一份200多页的预测报告,重点其实就一条。
中国2022年GDP增速4.4%,而美国预计2022年GDP增速4.7%
这可给拜登政府高兴坏了,因为过去30年里,这个预测的数据吻合度高达87%,而2022年的报告是首次美国的增速高于中国。
当然,这只是预测。
2022年我们两会已经开完了,预计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在保5%,听起来挺令人唏嘘的。
为什么?因为今年没有拉动点,去年中国的GDP增速如此高,是因为外需过于强劲,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都在9%以上。经济增速之所以呈现这一状态原因很多,跟疫情有关系、跟整个经济处在减速期有关系,当然跟中国在结构调整中一些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也有关系,中国的经济搞得好,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在2016年以前我们政府每年都在基建上投资大量的资金,因为中国的内需上不去,就必须要通过政府的手段来拉动,逆周期的基建投资就是最为直接的,当然,这样必然造成房地产的高企,而且是跟日本那种完全依靠金融泡沫推高的房价有本质区别,中国的房价是有基建支撑的,依托城市建设的畸形的高。
皮总在过去的文章里一直强调,2017年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大规模投资基建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国高铁,高速,机场和地铁等基础建设全部暂缓审批和申报了,基础建设降温。
那么决定经济好坏的三要素,投资,消费和借贷,投资领域出现了缺口,居民消费增长缓慢,那么就只能通过金融手段,加大杠杆,学美国,玩金融。
所以2017年之后密集出台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等概念,叠加去库存,彻底引爆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我们的房地产终于金融化了,2016年之前借钱买房上车的人,成为了人生赢家。
没办法,中国要保持增长,就不可能如同美国那样,维持投资,消费和借贷三角平衡,我们只能抓其中的两头。
皮总觉得从CPI、PPI来看,2022年是一个特别好的年份,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而并不像CPI表现出来的那么好,甚至有人调侃说现在除了CPI不涨,其它什么都在涨价。CPI不涨主要是因为猪周期,猪肉价格2021年同比的大幅下滑44%。而猪周期大概率应该是在今年二季度触底,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很多养殖类的公司在股票市场开始反应,甚至从去年四季度就有反应。
中国CPI的锚定价格其实就是猪肉,因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达97%左右,政府干预的低粮价意味着中国的居民消费指数不可能随着国际粮价波动,而中国的工业品价格指数全球最低,意味着从家电到汽车,我们国家购买的价格就是全球均价最低的,而且人民币从8到6,今年的数据已经升值到6.29了,美国如果坐以待毙,2022年很有可能破6。
所以国际猪肉期货价格暴跌腰斩,中国的CPI就低的离谱,因为涨不动啊。
所以中国的情况是:通胀压力不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甚至于说从2021年下半年中国处于一种滞胀状态。而2022年一季度,经济继续下,物价也在往下走。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衰退的状态,有的人说这是一种失速的状态,当然也有的人说这可能是进入通缩状态,无论如何,无法大规模投资基建,中国还要保增长,内需增长乏力,还是要借助于借贷,也就是加杠杆,让企业和居民来借贷拉动经济。
但是问题在于,2月份的数据一出来,谁都说不好今年是不是保得住5%了。
二.房价松动
去年恒大的暴雷告诉我们,即使是这种世界500强,要和中央房地产去金融化的政策相违背,也是分分钟给你锤掉,绝不会因为你的体量大,就不动你。
所以现在的投资市场上面,很难再看到诸如有钱就买房,买房就是稳赚的论调了,现在的超一线,一线,准一线城市,房价已经横盘很久了,房价暴涨的那三年损害了全体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也造成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才要在房地产市场去金融化,去资本化,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而不是投资属性。
所以2022年2月份,居民中长期(指15年及以上)贷款的总额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余额6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高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余额9.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当月净回笼现金8961亿元。
对于M2增速下行幅度偏大,这与去年2月M2“跳升”形成较高基数,对今年2月M2增长形成向下压力。同时财政支出力度偏小,2月财政存款新增6002亿元,同比多增了1.4万亿元,形成货币回笼效应。加上信贷派生力度减弱,2月新增人民币力度弱于去年同期和预期,导致信贷派生能力减弱。
皮总给大家翻译翻译,数据的意思就是说,央行想刺激消费,但是居民不买账了,因为对中长期的经济持负面看法,大家都不愿意借贷,不愿意买房投资,或者是借钱创业。
央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时刻准备着要投放到市场,但是大家心里都没底,不知道今年到底怎么样,因为俄乌战争的爆发,世界进入了一个不稳定的周期,中国的油价马上逼近10元了,同时3月份的疫情,由于香港一处破防了,而造成中国大陆省份总体出现了大面积爆发的趋势,这更加加重了悲观情绪。
与此同时,2月M1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高6.6个百分点,王青认为,这主要由上年同期基数剧烈变化所致(由1月的14.7%骤降至7.4%),但当前增速仍处明显偏低水平。历史数据显示,M1增速与商品房销量走势相关度较高;另外,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较弱,也是M1持续处于低增速的重要原因。
所以房价的高位横盘很有可能在今年迎来终结了,松动意味着明明银行准备了足够多的资金来放贷,可是居民整体的购买意愿下降,这些钱就只能烂在银行里。
这就是流动性紧缩,猪肉价格低,整体物价就不可能出现波动,同时消费性的数据无法出现增长,越不增长,社会整体的看法就越加保守。
各个省份密集出台的消费券,明面上就是为了拉动内需,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钱放在银行里无法产生收效,还不如送出去,增加流动性,保证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
“爬坡过坎”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状况,即爬坡过坎是总体向上的过程,但上行过程中面临着压力。2021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速4%,处于低位,2021年经济增长呈现前高后低,面临三重压力。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将会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一压力在“稳外贸”的前提下,内需层面的“有效投资和最终消费”将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特别是其中的“有效投资”,因此,在2022年上半年和一季度,住房投资政策将会持续推进,但不会“大水漫灌”。
结论
两会结束了,皮总觉得,今年中国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常态化的看待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关系。
毫无意外,皮总发现房住不炒再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新一年的房地产定调,今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新要求。
和新模式相对应的当然是旧模式,2021年半年多时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次痛彻心扉的降杠杆大洗礼。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旧模式的问题。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旧模式难以为继。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虽然各地春节后陆续出现楼市“小阳春”迹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但是整个行业脱虚向实、降杠杆的进程不会改变,这个阶段必然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但是中国的经济要摆脱房地产这个甜蜜的包袱,就必须要壮士断腕。
所以持续了三十年的楼市拐点,就在今年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