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全球有约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运行,同比增长10%。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工人安装的机器人数量)上升至162台/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是七年前(2016年74台/万人)的两倍多。欧盟、北美、亚洲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219台/万人(+5.2%)、197台/万人(+4.2%)、182台/万人(+7.6%)。
这个数字也是观察各个国家/地区制造业自动化的重要指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每一万名员工配有1,012台机器人;自2018年以来,在电子工业和汽车行业的推动下,机器人密度平均每年增加5%。紧随其后的是新加坡(770台/万人),其中,电子行业占75%至90%的份额。
中国以470台/万人的机器人密度上升到第三,排名四至十位的分别是德国(429台/万人)、日本(419台/万人)、瑞典(347台/万人)、中国香港(322台/万人)、丹麦(306台/万人)、斯洛文尼亚(306台/万人)、瑞士(302台/万人)。
2019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为206台/万人,首次跻身全球前十。短短四年时间,每万名工厂工人的机器人比例就增加了一倍多。要知道我国拥有约3700万制造业从业人员,单论工业机器人数量,我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有量约180万台。
去年共安装276,288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最近三年占比均过半。其次是日本(4.61万台)、美国(3.76万台)、韩国(3.14万台)、德国(2.84万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2.95万台(套)。从省份来看,排名2-10位的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安徽、山东、辽宁、湖北、河北。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机器人集聚区,三省一市均进入前十,占量占比超过四成。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426台/万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四大家族”(发那科、A B B、安川和库卡)以及新时达、节卡、新松等本土企业,均在此有布局。
江苏、浙江、安徽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机器人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江苏的机器人产业园数量全国领先,形成了苏州、南京、常州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出口基地。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长16.8%,占全国份额高达49.5%。
广东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去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6.88万台(套),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是“广东造”。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7.6%,已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注:今年1-6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8.3万台(套),同比增长9.6%】
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深佛莞四地均有相对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其中,广东、深圳集聚了大量高校与科研院所,分别坐拥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和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珠三角也是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拥有最多的应用场景。在自身制造业基础上,广州正加快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深圳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佛山聚焦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东莞则侧重于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集成应用。
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将达800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8万台(套)。组织实施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