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的一番表态,让沉寂已久的美俄关系再度成为国际焦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直言俄美永远无法在所有国际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两国应效仿中美“斗而不破”的模式,避免分歧升级为对抗。这一提议看似为美俄关系解冻提供了新思路,却也暴露出莫斯科在战略博弈中的深层困境。
过去十年,中美关系经历了贸易战、科技封锁和地缘围堵的激烈交锋,但双方始终保持着“不断链”的底线。这种微妙的平衡,首先源于两国经济的深度捆绑——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美国“消费引擎”的互补性,使得关税战从未真正演变为全面脱钩。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高达6900亿美元,数千家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成为制约冲突升级的隐形护栏。
而在全球治理层面,从气候谈判到抗疫合作,中美即便在对抗最激烈时也未关闭对话渠道。拜登政府一边强化对华芯片禁令,一边派气候特使克里三度访华,这种“政冷经温”的奇特状态,恰恰证明了大国竞争中的理性计算:当共同利益足够重大时,对手也能成为临时伙伴。
拉夫罗夫的倡议,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克里姆林宫的焦虑。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GDP缩水至1.7万亿美元,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能源出口占外贸收入比重超过60%,但欧洲市场的流失迫使俄罗斯以折扣价向亚洲买家抛售原油。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19%的制造业增加值,手握稀土、光伏、锂电池等战略产业王牌,这是莫斯科难以复制的“战略底气”。
军事优势曾是俄罗斯与西方叫板的核心筹码,但在乌克兰战场,俄军暴露出现代化不足的致命弱点。五角大楼2024年报告显示,美军年度预算超俄罗斯军费15倍,北约成员国国防开支总和更是俄方的20倍以上。当莫斯科不得不从伊朗进口无人机、向朝鲜寻求炮弹时,其军事威慑力的含金量正在被重新评估。
拉夫罗夫设想的“中美式共存”,在美俄现实中面临三重鸿沟。 首先是经济互信的缺失:美国对俄制裁清单已超过1.4万个实体,俄央行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仍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金融人质”状态让任何实质性合作都举步维艰。 其次是地缘利益的直接冲突:北约东扩、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博弈等核心议题上,美俄立场近乎水火不容。 最后是合作框架的空白:中美之间尚有经贸联委会、气候工作组等60多个对话机制,而美俄连基本的战略稳定对话都已中断近两年。
尽管障碍重重,美俄并非没有合作空间。核裁军谈判停滞三年后,今年初两国突然宣布重启《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技术磋商;在北极航道开发、国际空间站延寿等问题上,双方也存在利益交集。但要想复制中美“竞合模式”,华盛顿和莫斯科或许需要先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两国既缺乏经济共生基础,又深陷地缘零和博弈时,靠什么来构筑“不破裂”的底线?
拉夫罗夫的提议,更像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下的孤立处境,也折射出大国竞争时代的新型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下,单纯依靠军事威慑或能源杠杆,已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全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