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
会议选举何婧、何镜清、李名扬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毕锐明、刘韵华、李进、李鹏程、宋春梅、黄津、黄丽丽、彭诗升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会议同意潘建国、姚建明、于欣伟、陈雄桥辞去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建议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设专项基金,降低破产重整案件立案门槛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并在本次两会上带来了多篇优化广州营商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的集体提案。
在《关于优化企业破产重整机制,提升广州营商环境的建议》中,民建广州市委员会提到,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对于广州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提案指出,破产重整制度作为企业危机救助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是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广州市在破产重整领域已有积极探索,但仍面临立案门槛高、审理指引待完善、一级破产管理人稀缺及企业融资难等挑战。
为此,提案建议进一步降低破产重整案件立案门槛。由市委政法委或法院牵头,税务、市监、金融等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破产重整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究和解决破产重整中的跨部门问题。调整法官绩效考核体系,将破产重整案件的结案率单独计算,不纳入整体破产案件的结案率统计。
提案还建议降低困境企业融资难度,加速“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上线运行,引导设立破产重整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债转股等方式参与破产重整企业的融资。探索建立投资人名册,进一步提高资源匹配质效。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见缝插针+积点成面,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先后出台《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文件,从资金、人才、制度等各方面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带来《“见缝插针”“积点成面”建设产业聚落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的集体提案。
提案指出,当下,产业聚落和品牌形成发展乏力。在非遗推广方面,广州现阶段整体上显得较为分散,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强化,跨界融合发展也显不足。同时,非遗品牌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相关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品牌发展意识不足,规模化、专业化发育程度低。
对此,提案建议推动形成非遗新质生产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改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将非遗植入其中,既提升非遗的美誉度,又能改善人居环境。
提案还建议“见缝插针”和“积点成面”形成产业聚落。建议采用“见缝插针”式布点,从而积点成面,形成宏观上的非遗聚落。“缝”是指公有闲置或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由房管部门作出安排,在每一个公园、每一个社区内辟出,以免租或优惠形式进行非遗的传承和生产销售活动,让非遗直接来到市民的身边。“针”指的是社区内的非遗传承人资源,各街道和社区通过协商安排进驻,力求每个社区都至少有一名传承人在进行活跃度高的传承和生产活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