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以色列医生联名呼吁:轰炸加沙最大医院

朝不慵 2023-11-08 13:15:29

在战场上,医护人员的地位是中立的。他们可以自由地出入战场,救助伤员。交战中的任何一方,不能故意对他们进行攻击。否则就违反了国际法,战后说不定会被送上国际法庭。

当然这条规矩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这样。

如果你比较关注新闻和时事的话,会觉得这个世界破事不断,简直要完蛋了: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缅北内战,印巴在克什米尔互扔炸弹……但是客观上讲,眼下这个破事不断的世界,比起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时候,甚至任何时候,其实已经进步了许多,和平了许多。

有些进步非常缓慢,但确实是一点点在进步的。要是放在古代,两边实力差距这么大,巴勒斯坦人已经被以色列灭族十次了。但现代条件下,就是有那个心,也不可能真放手去做。

当世界呈露它弱肉强食那一面的时候,强者只能用文火慢烤,而不能生吞活剥,这可不就是进步了嘛。

现代战争里不允许攻击医护人员,以前是可以随便攻击的,当然也可以随便攻击平民。如果你一时好心,救助了战场上的伤员,说不定敌方军队就找上门,把你当作交战对手给消灭了。

因为医护人员不受保护,一般在开战前,医疗队就跑了,哪怕回头来救援,也不敢随便深入战场。很多原本能救的伤员只能活活等死。

规则的改变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

从1858年到1859年间,欧洲大陆上爆发了一场意法奥战争。那时候世界上其实是没有意大利这个国家的,意大利半岛上只有撒丁王国为首的一堆小国,它们基本是在奥地利帝国的控制之下。撒丁王国想摆脱奥地利的统治,统一整个意大利半岛,于是联合了法国向奥地利开战。法国想当欧洲霸主,对于把奥地利这个强大的邻居削一顿这件事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意法奥战争打得很惨烈,1859年,更是在现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索尔费里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会战。两边各有十万人,昏天黑地地打了十来个小时,奥地利人扛不住损失掉头跑了,意法联军惨胜。

奥军伤亡了2.2万,意法联军也损失了1.7万。其中直接战死的大约是6000,剩下的几万人只是不同程度地受伤,但由于上述原因,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伤员们绝望地躺在鲜血和尸体中哭泣哀嚎,无人救援,只有成群苍蝇和蛆虫狂欢地等待着分食他们的躯体。

这个悲惨的情形,被路过的一位瑞士商人亨利·杜南看在眼里,杜南深受刺激,他和附近一些好心的村民奋力救助了几个人。回到瑞士后,更是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书,这本书现在还在出版,叫《索尔费里诺回忆录》。

杜南呼吁道,各个国家应该订立一些原则,最好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为战场上的伤员提供救护和帮助,以减轻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想不到他这提议竟非常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他描写得很生动,非常触痛人们的神经,另一方面当年战火不断(比我们这个时代的冲突要惨烈无数倍),大家天天在浑水里趟来趟去,脚都是湿的,说不定明天躺在那里哀嚎的就是自己,所以很能够认同杜南的主张。

1864年,作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士发出了号召,邀请了欧洲各个大国,包括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到日内瓦开会,讨论在战争中如何保护伤员,以及医护人员的问题。当时有16个国家去开了会,12个签了约,确定了几个原则:

1.军人因负伤或生病,失去战斗能力的,应不分国籍,予以照顾。

2.医护人员及医院在战场上是中立的,不能攻击他们。

3.救护团队的标志是白底上一个红十字。

其实这也是红十字会的起源。《日内瓦公约》的签署国后面越来越多,基本上是全世界都认同了的,它所涉及的人道主义内容,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国际会议,不断扩充和完善,比如战争中不能攻击平民,不能虐待战俘等等。

巴以冲突中,前些日子加沙的医院被炸,就是典型的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当然以色列和哈马斯两边都在指责是对方干的。11月7日,有一百多名以色列医生跑出来联名呼吁,要以色列军队去把加沙最大的医院希法医院给炸了(他们认为医院里有哈马斯),那就属于一粉顶十黑,把以色列架到炉子上烤的行为了。

同样一粉顶十黑的还有一些以色列人录视频,嘲笑巴勒斯坦母亲在以军的轰炸中失去了孩子,嘲笑巴勒斯坦人没有水电和食物。这不是疯狂,那什么才是?

《日内瓦公约》形成以后,并不是说就得到了绝对遵守,但对后面的战争存在着约束和影响,逐渐带来一些进步。联合国成立后,再违反这些国际法,除了道义上的压力外,理论上还可能被扭送进附属于安理会的国际法庭。

比如二战结束后,对日本和德国的战犯审判。再比如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事件过后,安理会也通过了决议,成立卢旺达刑庭,对凶手进行审判。

当然不是每一次践踏国际法的行为,最后都受到惩罚,不是所有规矩都被遵守。但比起完全没有规矩的时候,那总是要好一点,总是更有可能接近正义一点的。

0 阅读:2
朝不慵

朝不慵

理解世界,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