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遇困青年豫剧演员直播突围

公信力量 2020-07-10 08:10:19

6月29日晚7点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快手、戏缘等平台首次云直播。作为省内新兴的豫剧力量,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直播获得18万点赞,挤进当日快手全国总排行榜前五十名。

直播最后,副团长关效宇面对观众回顾青年团七年发展史,但尚未谈上几句,就和两位主持人一起红了眼睛。

2013年7月成立以来的七年里,在光鲜舞台的背后,是传统戏曲领域人才、收入、创新、传播等多方面的困境与突围,这种突围也许能为今天的传统戏曲艺术行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惑】不懂新媒体规则,高关注很意外【答】要使“巧劲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直播刚过一半,花旦杜永真看到戏缘APP上的打赏已近2万元。而在快手APP上,当天平台抽成之后,青年团还有4000多元入账。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快手上的视频截图直播的关注度是出乎团员意料的。除快手外,戏缘上的观看量是24.7万,超过同期首页重点推介的同类内容;此外百姓文化云、新农村频道还有几十万的观看量。数据背后,是一个刚成立一周的快手账号,直到演出当天上午,才刚通过企业认证,且平台均未提供导流支持。“这些内容以后能不能考虑版权售卖?”“没有被推送到首页就有这么多的关注,下次如何提前和平台谈一谈流量扶持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剧目再多样化一点,更活泼一些,是不是会更好?”虽然得到了高关注和高赞赏,但团员谈论起新媒体运作和内容传播,却还有太多疑惑。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部分成员面对传统艺术行业普遍缺乏新媒体拓展经费和专业运营人才的现状,导演白雪峰在使“巧劲儿”。他每次排练时会顺便架起手机直播,既满足观众对于舞台后台的好奇,也能提升观众对戏曲的关注度;闲暇时间,他把七年来积攒的演出录像剪成短的唱段持续发布,学院派风格浓郁的唱法和身段区别于其他院团,常常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收获几百到上千不等的点赞。青年团也在尝试使“巧劲儿”。目前在短视频平台内容创作上,虽不能策划精良高端制作,但可依靠现有演员力量,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更真实地展现豫剧身段、唱法等细节,并与观众进行教学互动,用实力和耐心的沟通填补制作的不足。【惑】领奖衣服靠“赊”,没钱怎么办艺术?【答】尝试商业化运作,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青年团原定上半年80多万元的商业演出合同全部作废,加上工资发放,直接亏损超过200万元。但相比早年,青年团面对突发情况,更有定力。近两年除商演外,省财政厅、文旅厅为青年团划拨戏曲下乡和戏曲进校园的演出场次近200场。关效宇有信心,只要演出限制放开,下半年收入和补贴都会改善。七年前初成立时,青年团没有级别、没有编制、没有场地,按关效宇在直播中的说法,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切空白之下,这支团队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界“众筹”为青年团铺开了最初发展的路:导演白雪峰以远低于行业标准的费用接手剧目排演、乐队成员自备乐器、演员自备服饰、老艺术家主动义务指导。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排演剧目《鞭打芦花》2019年4月,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陈派再传弟子吴素真凭借青年团于2014年创排的戏曲《白蛇传》一举夺梅,也是青年团第一次独立赢得梅花奖。现场演出时,演员们的服饰还是2014年《白蛇传》创排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服装厂商为支持青年团发展,同意延缓收款,才及时制作出来的。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后,河南省加大艺术扶持力度,青年团也赶上了政策红利期。有了国家艺术基金和河南省艺术基金的扶持,青年团先后创排了剧目《玄奘》《白蛇传》《马金凤》《鲁寨情深》《红梅记》等剧目。即便获得多方支持,尝试商业化仍是艺术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方式。2014年5月17日,《白蛇传》首演时,青年团借此进行全商业化运作试验。这部背靠名家名本的作品,在无赠票的情况下还多卖了39张站票。不过虽然票卖出去了,但去除场租和演员费用,单场净收入所剩无几,艺术的商业化探索之路还有很长。【惑】怎样留住青年人才?【答】收入、编制、成长得兼顾2013年,青年团全面接收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专业毕业生,并在全省选拔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及乐队成员,成员不乏研究生,甚至还有一名博士生。高素质、学院风成为青年团及其演出的一大特点。为了培养这群青年人才,青年团时常邀请豫剧名家对演员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在团队实行机会平等原则,鼓励“万紫千红之美”。“这个团队有一股向上成长的劲儿。”作为第一批入团员工,在青年团的培养下,中专毕业的李焕娜连续在第八、九届河南青年戏剧演员大赛中夺得金奖,并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主角穆桂英。但受限于编制和待遇问题,以及早期演出条件相对艰苦,这些年陆续也有不少人离开。青年更注重成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面对生活和现实。“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属于最艰难的阶段。要么该结婚了,要么有孩子,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供着房子车子。”杜永真感慨。疫情期间没有演出补助,收入锐减,有三名演员为维持生计,下班后还要兼职送外卖、跑滴滴,或摆地摊。“如果有一天我坚持不下去了,你们不要怪我。”白雪峰始终记得司鼓朱熙的这句话。首要任务是解决编制。回想起2016年,关效宇心中是“感恩”。那年5月,在省文旅厅、省编办和河南省豫剧院领导班子的长期争取下,青年团正式成为豫剧院内设正处级机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孟祥礼任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范静为副团长,不仅管理更趋规范化,次年也解决了20个人的编制问题。最近,领导班子正在为青年团争取扩编。其次要有稳定的排练场所。2016年,关效宇凭借人情,把市场价25万元的租金砍到15万元,从朋友那儿“磨”来了一座四层小楼。此外虽能力有限,但青年团也尽量想办法多给演员补贴。一次,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与青年团一同外出演出,得到的出场费一分不取,全部分给60多名团员;疫情期间,青年团还全额发放演员底薪。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排演剧目【惑】观众何处来?【答】向外走,向青年走近年来,高雅艺术行业观众老龄化明显,传统戏曲行业尤为严重。阿里影业旗下的灯塔研究院发布的《回望峥嵘 企盼春天——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显示,90后至00前已成为演出消费的主力军,其中95后购买力持续增长。吸引青年观众成为行业的关键需求之一。这几年青年团积极响应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省内校园演戏,走进课堂谈戏,也会把戏服行头都带过去,比如让学生亲自试一试甩袖。“他们试了才知道,原来一个简单的动作是那么考验功夫。”杜永真说。青年团也努力走出去。2015年10月,青年团受邀赴香港八所大学演出,不少香港学生从未接触过豫剧,观看演出后才发现“原来豫剧这么美”。副团长范静说,这几年青年团作为豫剧代表多次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法国、荷兰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但戏剧的创新问题也摆在所有人面前。京剧演员王珮瑜以商业化运作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京剧,传统艺术形式上的跨界和娱乐化已经势不可挡,青年团下一步打算如何创新,又如何与市场接轨呢?是否可以尝试跨界营销?是不是应该招揽一些创新方面的“专才”“怪才”?传承与创新、迎合与坚守之间那条微妙的平衡线如何把握?这或许是下一步青年团要思考的问题。

0 阅读:12
公信力量

公信力量

做有价值的信息,增强社会公信力,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