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毒舌。不信你随便打开几个综艺节目,他那犀利得像刀子一样的点评分分钟让对面的人下不来台。可别觉得他这是在演戏,人家是真敢说、真会说。不过,说到底,他这一张嘴能掀起多少风浪,都比不上他背后那些人生经历来的精彩和复杂。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在事业上“横着走”的同时,他和儿子的关系却疏离到几乎形同陌路。这就很值得琢磨了:为什么一个在人生成就上可以算顶级赢家的人,却没能守住最基本的父子亲情?
要追根溯源,就得从李诚儒小时候讲起。他出生在北京,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一个人拉扯11个孩子,你想象一下这场景是什么概念?吃饱饭都是奢侈,更别提什么琴棋书画了。但偏偏,他们家又有点艺术气息,那时候京剧盛行,小小年纪的李诚儒耳濡目染,对表演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热爱。按理说,这么大的梦想是好事,可惜现实不给机会。他中专毕业,被分配到缝纫机厂干活,每天面对机器轰鸣声,哪里还有空想舞台上的事儿啊?不过,我跟你讲,有些人的执念真是打不垮。虽然日复一日修缝纫机,但他的心早飞到了话剧团,还硬生生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学表演。
后来嘛,他还真的拼出了一条路。在北京电影学院业余班混了段时间,又抓住一次被借调到话剧团的机会。这相当于什么呢?别人挤破头都进不了的大门,他愣是用坚持钻出了条小道。所以,当有人感慨命运眷顾时,其实很多所谓“幸运”背后都有无数血汗堆出来。只不过,一开始这个行业也没把他放眼里。他跑过龙套,在《西游记》的筹备工作中晃悠过,也见识过央视后台的大场面……但这些都只是沾点边,并没有真正捧红他。
再往后,就是他的“经商12年”。听着挺传奇,是不是?其实也全是生活所迫。当演员赚不到钱,总不能饿死吧,于是转行做买卖去了。不过,不管怎么折腾,只要稍微有空隙,他还是偷偷接戏拍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铁杵磨成针”,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42岁这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终于成了拐点。《重案六组》里的警察形象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大叔,也帮他彻底站稳脚跟。从此之后,各类影视作品纷至沓来,再加上一口直白麻辣的话语风格,让他的职业生涯一路开挂。
可问题来了,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这句话用在家庭关系上再合适不过。据传闻,李诚儒年轻时结婚、生娃速度够快,但离婚也是毫不拖泥带水。夫妻散伙之后,孩子归前妻抚养,而他忙着追逐事业,从未考虑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个人野心。我知道你可能会问:“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吗?”我只能告诉你,这确实不好评价。一方面,为实现梦想而牺牲某些东西,本身并非不可理解;另一方面,用冷漠甚至苛责代替关爱,又怎能期待孩子主动贴近呢?
据坊间爆料,李诚儒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棍棒式管理。不陪伴、不支持、不资助,好像故意要切断任何依赖渠道。“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或许正符合他的价值观。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小孩毕竟需要爱的滋润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连基本温暖都吝啬给予,又何谈培养真正独立成熟的人格?
结果怎么样大家应该也猜得到,两个人之间渐渐形成一道巨大的沟壑。哪怕晚年的李诚儒试图弥补,多次公开表达希望帮助儿子发展事业,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毕竟三十多年的积怨岂是一两句软化言辞能够化解的。我曾听他说:“血浓于水。”乍一听深情款款,可细品之下却夹杂太多遗憾与无奈。有时候,你越强调这种天性纽带的重要性,就越暴露出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给这样的父亲扣上一顶“不称职”的帽子呢?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从某种角度来说,李诚儒代表了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挣扎攀爬,同时因为精力有限而忽视掉其他重要部分,比如家庭,比如朋友。一旦意识到失误的时候,却发现已经错过最佳修复时期。所以,即使努力调整姿态,也难以抵消先前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里不得不承认一句话特别戳心:“成功总是在取舍之间完成。”然而,当我们庆祝胜利时,那些被舍弃掉的一切是否还能找回来,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命题。当然啦,如果非要较真答案,那么可能只有时间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