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第二次世界大战

风尘讲历史 2025-01-05 20:37:5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全球冲突之一,从1939年到1945年的六年里,先后有61个国家、超过20亿人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千米,战火蔓延亚洲、欧洲和非洲,造成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万多亿美元。二战的起因还要追溯到一战结束后的不稳定局势和经济危机。

1919年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德国作为战败国,需要割让13.5%的领土,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的战争赔款,军事方面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如陆军数不得超过十万人、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等。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十分大,不仅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还为德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以至于物价飞涨,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急转直下,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德国的复仇主义情绪。

1919年初德莱克斯勒创立德国工人党,后于1920年2月24日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由于其德文缩写为“Nazi”,所以称其为“纳粹党”。

1921年7月29日,希特勒成为纳粹党主席。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指挥军事组织黑衫军进攻意大利首都罗马,发动暴乱夺取了政权,任意大利总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就此诞生。

希特勒在墨索里尼的夺权行动的鼓舞下开始扩充冲锋队,并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希特勒被捕入狱,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并封闭纳粹党报。

希特勒在狱中并没有闲着,他决心写一本阐明纳粹运动、描绘运动发展远景的书,《我的奋斗》因此诞生。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创建“第三帝国”、宣扬日耳曼种族优秀论、反犹主义思想、反马克思主义和反民主主义、推行极权主义。

1925年巴伐利亚州将希特勒释放,希特勒还亲自去拜访了巴伐利亚总理,并为“啤酒馆政变”道歉,以此换取了巴伐利亚州的谅解。巴伐利亚州随即撤销了对纳粹党以及其党报的禁令。同年2月27日,希特勒重组了纳粹党,并开始通过合法途径夺权。

1929年秋天,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经济大萧条,很快便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德国。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他称这是政府无能导致的,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1931年,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准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便于9月18日晚炸毁了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给中国军队,从而以此为由炮轰中国军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至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3年,希特勒通过选举的方式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也一跃成为德国议会第一大党。次年德国联邦大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顺势接管总统职权,成为集党、政、军等大权于一身的“元首”。

1934年9月底,希特勒秘密下令重整军备。

1935年春,一切准备就绪后,希特勒公开宣布要将国防军由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此举公然违反了《凡尔赛和约》,遭到了法、英、意等国的强烈反对。法、英、意三国于同年3月在斯特雷扎举行了反德扩军会议,并发表宣言声称三国将为维持集体和平而进行亲密的合作,但并未采取实际措施。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主导下的国际联盟对此推行绥靖政策。英法的纵容让意大利很快占领埃塞俄比亚全境,也加速了一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1936年3月,希特勒出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英法对此依旧推行绥靖政策,选择按兵不动。

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在柏林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两国在反苏反共的旗帜下结成军事联盟,以联合起来实现其重新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卢沟桥的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当局的情况下在中国驻军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此爆发。

1937年9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开会,会上讨论了如何解决德国生存空间的问题,希特勒宣布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是首要目标。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奥地利的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条约中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爆发,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了德国。

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对希特勒撕毁条约的举动十分恼怒,但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外并没有采取实际措施。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见英法两国毫无作为,对其失去了信心,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德国,转而向德国示好。希特勒为了避免过早与苏联开战,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在此背景下苏联和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于9月17日从东面入侵波兰。在苏军与德军的夹击下,波兰全境很快沦陷。但波兰并没有向德国和苏联投降,而是前往西方盟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与法西斯作斗争。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认为芬兰将来会允许德军过境,便出动23个师共45万人攻入芬兰边界,“苏芬战争”就此爆发。此战持续到1940年3月12日,虽然苏联最终取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且并未达到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1940年3月,希特勒为了获取战争资源,同时也是为了保障进攻西欧时的北翼安全,便将进攻目标对准了北欧的丹麦和挪威。

1940年4月9日,德军对丹麦和挪威发动了突然袭击,丹麦仅仅坚持了4个小时就投降了,挪威则坚持了63天。

1940年5月10日,德国以3个集团军群、2000多辆坦克、7000多门火炮、4000多架飞机、共计200多万军队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的边境防线很快被撕开,卢森堡当天就选择了投降。5月13日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于阿登山区将坦克集中,使用中央突破的方式发动奇袭,打了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联军被迫撤退。5月14日荷兰投降。5月下旬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港口,并在此进行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5月28日比利时投降。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22日法国投降,德国随即在法国境内扶植了维希法国傀儡政权。

1940年7月6日,希特勒针对英国制定了名为“海狮”的作战计划,企图一举征服英国。

1940年7月10日,不列颠之战爆发,这是德国和英国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空袭,历时10个月。此战德国对英国本土进行了空袭,但始终无法获取制空权,也无法通过海上封锁来削弱英国的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为了不被拖入持久战,希特勒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1940年9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在欧、亚大陆的侵略战争,德、意、日三国在东京举行首次谈判,并于9月27日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之后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也相继加入该条约,形成了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阵营。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入侵希腊,遭到希腊陆军顽强抵抗,进展不顺,甚至被反包围。

1941年3月底,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下台,希特勒决定入侵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军的33个师攻入南斯拉夫,4月12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沦陷。攻下南斯拉夫后德军顺势入侵希腊,于4月27日攻入希腊首都雅典。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对苏战争,代号“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其中北方集团军群攻打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攻打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攻打乌克兰。之后德军通过闪电战迅速深入苏联领土,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7月3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

1941年8月23日,基辅战役爆发。此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战,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德军歼灭,共65万人被俘。

1941年9月30日,打下基辅的德军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莫斯科保卫战打响。此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至12月5日,由德军进攻、苏联防守,因为恶劣的天气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损失惨重。第二阶段从12月5日持续至次年1月20日,苏军反攻德军,成功守卫了莫斯科,也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轰炸了美军的战舰和军事目标,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国耻”演讲,并对日宣战,正式参加二战。

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2年夏,希特勒在攻打莫斯科失利后,决定暂缓对苏联北部的进攻,转而攻打苏联南部的油田,实行代号为“蓝色行动”的军事计划。希特勒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哈尔科夫以南的地区,夺取油田;另一路向顿河方向挺进。在德军猛烈地进攻下,苏军节节败退。

1942年7月17日,德军逼近斯大林格勒,这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以西以南地区是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德军若能拿下这里,北可攻莫斯科、南可出波斯湾,还能获取丰富的战争所需资源。苏联自然也知道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因此斯大林于7月28日下达了第227号命令,命苏军“一步也不许后退”。

斯大林格勒战役堪称是“绞肉机”战役,此战持续了半年之久,苏联出兵300万,伤亡200万,德国出兵200万,伤亡150万。一名普通士兵在战场上活不过9分钟,军官也不超过3天。起初德军进展顺利,攻占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区域,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退到市内与德军展开巷战,每条街道、每栋楼房、每间屋子都可能是一个战场,成千上万的士兵互相争夺。好在冬天很快到来,德军的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

1942年11月11日,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发动了对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次进攻,但仍被苏军击退。11月19日,苏军全面反攻,不仅摧毁了德军阵地,还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包围,并开始围点打援,数次击退了想要来救援第6集团军的德军。

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已经被围困了两个多月,保卢斯无奈选择投降。2月2日,同样被苏军围困的德军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这场战争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此后苏军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我们将视线再拉回亚洲战场。1942年上半年日本达到对外扩张的巅峰,东亚、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全部被日军占领,涉及国家多达20多个,共7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但盛极必衰,日本在1942年下半年连续与美军展开两场大战,分别是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全部以失败告终,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得以逆转,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

1942年夏,苏联为了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要求西方盟国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英国认为这样会导致灾难,便建议改为进攻北非,以消灭在北非的轴心国军队,为以后解放欧洲南部做准备。

1942年11月,北非登陆战开始,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六国联军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登陆作战,至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后,终于将德意联军彻底赶出了北非。

1943年7月5日,苏德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战略决战,这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两国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投入了280万士兵。此战苏军损失惨重,伤亡了80万人,损失6000辆坦克。德军损失相对较轻,伤亡50万人,损失1500辆坦克。但由于盟军于7月9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作战,德军在该地区的兵力不足以对抗盟军,故希特勒不得不终止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从而抽调兵力进行防卫。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此后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开始为收复国土而进行大规模进攻。

1943年7月25日,由于在北非、西西里以及苏德战场屡次作战失败,意大利国王趁机罢免了墨索里尼,并于9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就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举行会议,并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公布于世,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1944年6月6日,盟军17.6万的先头部队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并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随后288万盟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使二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44年8月31日,苏联攻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阵营,加入同盟国阵营。

1944年9月19日,保加利亚被苏联红军在东欧的步步进逼吓破了胆,在与苏军短暂交战后也退出了轴心国阵营,加入同盟国阵营。

1945年4月,匈牙利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全境解放。4月16日柏林会战打响,苏军出动250万部队对德军发动战略进攻,配备了步兵师、骑兵师、坦克军、机械化军和空军集团军,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迎战苏军的德军共计80万人,配备了步兵师、摩托化师和装甲师,配属3300架飞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从装备上看也能得知苏军胜券在握,事实也正是如此。苏军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于4月25日包围柏林,后经过激烈巷战,在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自知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在4月30日自杀殉国。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柏林会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新任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邓尼茨在柏林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前签署投降书,德国投降,二战欧洲战事结束。至此轴心国仅剩日本还在苦苦支撑。

德国投降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发动猛烈进攻,直逼日本本土,中国等国家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反攻。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就占领德国的原则、德国战争赔偿、德国边界划分、战后欧洲其他国家的处置和盟国对日作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1945年7月26日,由美国起草、英国和中国同意的《波茨坦公告》发表于世,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在8月8日对日宣战后也加入了该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企图加速战争进程。但日本当局并未对此重视,还对外掩盖事实真相,只说是有陨石降落在广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便打垮了日军实力最强的70万关东军。

1945年8月9日,美国见日本还不投降,便在长崎又投掷了一枚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摧毁了长崎60%的建筑物,致7.4万军民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美、中、英、苏、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字。至此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战争终于结束。

3 阅读:290
风尘讲历史

风尘讲历史

定期更新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