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静怡 韩金序)与人工耳蜗一起,外周血管支架将成为另一款即将被纳入集采的高值医用耗材。11月29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本次集采将于12月19日由企业递交申报材料,并现场开标。
据国家医保局11月30日消息,目前,我国每年大概有20万-30万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在传统支架之外,还有覆膜支架、药物涂层支架,价格也高于普通的裸金属支架。此前,外周支架的价格从1万多元到4万-5万元不等,部分患者因整个手术的费用昂贵而却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查阅采购文件了解到,本次全国共有3183家医疗机构填报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采购需求,总需求量258485个,而外周血管支架类此前最高有效申报价格都已降至6000元以下。记者关注到,在传统支架之外,本次集采还涉及覆膜支架、药物涂层支架。
12月2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承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人体的血管出现堵塞或闭塞,且球囊扩张后无法维持管腔的形态时,就需要放置支架。目前从临床来看,外周血管支架主要应用于下肢动脉,特别是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等疾病。“外周血管支架的使用率较高,例如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时,其中传统支架植入术在整个临床中占到70%左右。”
从招采文件来看,国外企业仍旧是本次招采的“大头”;国内先健科技、心脉医疗、安泰生物等均有产品获批,但上市企业有限,本次集采年度采购需求量中占比较小,部分国产公司的需求量只有数百。
外周血管支架研发有何难点?李承志表示,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周支架多为镍钛合金等合金材质,且工艺上多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制造,目前我国企业仍有待突破技术瓶颈。
“本次集采比较特殊,此前我们集采的高值耗材,如冠状动脉支架、骨科关节等,国产渗透率高,本次集采的外周血管支架,以国外企业为主。”12月2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杨照表示,此前,许多地方集采都曾涉及这一品类,对于国产产品市场拓展,应从长期观察。“此前我们就有过国产企业渗透率低的产品集采经验,例如胰岛素的集采。在短期内企业可能会遇到‘阵痛’,但采购打开市场门槛后,国内企业的市占率增速能够明显加快。此外,对于国产市占率较低的耗材集采应如何开展,本次集采值得我们长期评估。”
国泰君安12月2日研报同样指出,人工耳蜗类、外周血管支架类产品由于国产企业产品获批较晚、医院覆盖率较低,目前相关赛道国产化率仍较低,借助本次国采,相关企业有望快速实现入院。人工耳蜗领域尚无国产上市公司,外周血管支架类心脉医疗、先健科技、归创通桥均有一个或多个产品参与集采,后续继续跟踪中标结果,若结果积极,有望进入更多医院,获得更多协议采购量,进一步加快新产品的放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