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欧洲计划落地,拯救基辛格?

夸克点评 2022-03-17 09:21:20

王如晨/文

“英特尔正将产能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目前部分战略就是到各地讨钱……现在正是时候。”昨日,针对英特尔正式公布的欧洲投资计划,伯恩斯坦分析师拉斯贡对路透如是表达。

Beg for money。听起来有点损,其实很形象,符合事实。

它也是巨头充分利用复杂的地缘政治、区域博弈落实自身战略的行动。

毕竟,未来10年890亿美元、第一阶段300多亿的庞大开支,不可能全由英特尔自己担负。

此刻确实是好时候。继美国之后,欧盟前不久正式公布了自己的《芯片法案》。跟前者一样,它渲染了多年前自家半导体产能如何牛逼目前又如何惨淡、全球芯片如何短缺自家核心产业(尤其汽车工业等)如何被动,进而强调了扶持半导体制造业的政策,伴有资金支持。当然还有更多产业链配套,以及更大的噱头“数字主权”等。

夸克随后点评说,就半导体制造业而言,欧版的《芯片法案》也是一个庞大的招商计划。

因为,要想只靠自己独立建设,快速满足产能需求。那会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半导体制造业一直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风险密集的高地。欧洲虽有英飞凌、意法、恩智浦以及早期更多IDM模式遗留下来的产业资源,但想在短短几年重获荣耀,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它会更多依赖政策、资本支持吸引外来的和尚前去念经。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格罗方德们自然是首选的一帮。

那么,为何台积电、三星没有捷足先登,而英特尔如此迅速公布了计划?

那是因为,相比前两大巨头,英特尔代工规模还很小,压力更大。它的IDM2.0战略,急需更多落地的区域项目支撑。否则就是空话了。

多年来,英特尔未能吃到更多移动互联网蛋糕,工艺演进差强人意,AI领域被英伟达抢去风头,X86同门AMD在剥离制造、调整几年后,已重获全新的增长动力,尤其于基础设施追赶甚急。

而英特尔连续更换一号位,直到今日帕特.基辛格才有了一个富有弹性、足可统括整体版图的商业模式。当然,它也是建立在前任积累基础上。

尽管被动多多,多年来,巨头通过自研、整合以及多轮加减法,已形成前端技术路线多样、制造端兼容代工+封测的富有弹性空间的全要素结构形态。它为IDM2.0模式的生成奠定了基础。逻辑上,只要半导体制造端能形成规模与协同,这一模式里,确实藏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因为,数字经济时代,芯片需求多样性、规模已远非此前几个周期所能比。而疫情显然加速了这一趋势,并引发结构性矛盾。所谓产能紧缺,正是这一复杂周期的反映。

这为英特尔IDM2.0落地创造了条件。甚至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看到这种趋势,才使得英特尔新模式有落地的可能。

相比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代工版图要小得多。此刻,竞争、增长、市值等需求使得它具有更高也更紧迫的动力。

过去几个月,为推进美国《芯片法案》落地,获得支持,基辛格几乎颠覆了他过往的风格。俨然成了一名地缘政治高手。当两大区域法案正式落地后,言辞又那么主流价值观。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两大法案帮了基辛格。尽管后疫时代的供应链紧张,帮了一把旧工艺,甚至掩盖了部分业绩,但若法案迟迟不批准,IDM2.0想落地很难。如此,他的英特尔执政,后续就缺乏支撑与发力点。毕竟趋势之下,增长乏力,技术创新疲弱,他不可能短期改变局面。政策面、资本运作、资本市场若再没有什么支撑,董事会估计不会满意,他的大位恐怕也很难持续。

要知道,几名前任,领导力虽有差异,最后结局尴尬,根本不是能力本身问题。而只能说,他们没有卡到今天这变局的最后一刻。基辛格有他的英特尔历史积淀,前期技术背景,后期转战它处的综合领导力,回炉符合期待。但还是得说,眼前芯片业变局时刻,他卡准了点。

多年来,巨头为化解移动互联网困境所做的密集探索,云计算时代强化的基础设施与整合,乃至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构建的异构能力,跌跌撞撞中沉淀了一种其他巨头所不具有的技术、平台多样性。

这为中间环节的制造尤其代工奠定了内部空间基础。当然,此前多年,它也曾多次强调过代工。可惜青黄不接,加上技术路线差异缺乏更大协同与融合趋势,一直无法真正落地。而今天,5G时代、数智化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全要素融合的时代。它的IDM模式确实有了更大的探索、落地空间。

不过,IDM2.0落地必定伴随着巨额的投资与复杂的落脚选择。巨头看似不缺钱,但它制造端瞄准的核心,可不是过往x86,而是兼容更多,存在很多风险与不确定性。它一直在寻求综合的支撑空间。后者必须是意识形态、政策、IP、人才、产业环境、市场与场景等要素最佳结合的区域。

因为,IDM2.0是一个全链路落地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制造端。它还涉及上游配套、设计、封测环节。尽管母国、亚洲多地、爱尔兰、以色列等地都有布局,但这一刻的落地,它需要更为综合的平台。

老欧洲确实有许多核心的工业场景。

但这综合的考量,最后都会转换为复杂的投资与成本。

拉斯贡说英特尔忙着各地求钱,很形象。其实是与欧盟各国政府谈判,讨价还价,以期获得最大优惠吧。直接的资金只是一面。

你看它几乎采用了一种美国人殖民时代就擅长的“门户开放”政策。除了德国重头项目,还有意大利、法国、爱尔兰、波兰。在IDM.20模式中,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英国此刻应该比较尴尬。谁让它退出欧盟了呢。

不过,这种看似主动“施恩”的姿态里,实际有极大的被动面。

落地虽备受欧盟欢迎,市场却不止英特尔一家。若英特尔大吃欧盟内部各国优惠,透支政策太多,后续台积电、三星们的潜在项目落地就很难下台。

何况也不止这些外来和尚。

要明白,欧盟与美国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欧洲版《芯片法案》同样渲染着独立、自主的数字主权。若全然依靠外来和尚,欧盟内部一定会内讧。此前,英飞凌管理层就已揶揄欧盟政策,说最后优惠可能还是落在现有巨头身上。这可是地头蛇酸楚的心声。而欧盟也不止纯粹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觊觎新政优惠,还有设备材料、设计企业,以及早期就已经涉足过IDM模式的传统大厂。

英特尔们甭想着只将它们当成自己的生产基地、客户或场景。欧盟内部也有自己的探索路径。

这就意味着,很多项目恐怕还不会那么顺利。后续或许会有复杂的言论出来。

此外,这于基辛格当然是个执政利好。至少形象工程有落地可能。资本市场有了想象空间。但短期,它并不能改变经营基本面,而且,无论怎么吃优惠,你自己也得筹措巨额资金。从开工到试产、量产、产能爬坡到复杂运营,再加上折旧压力,没有几年,想赚钱都很难。

而且,这还得建立在工艺能实现、有订单的基础上。要想从对手那里夺食,也不容易。

我们看到,投资计划公布之后,英特尔股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切还是波澜不惊。资本市场看得明白。何况近来又是一个敏感的时刻。

不过,无论如何,若从长远看,巨头释放的动作仍属重大利好。毕竟,从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历史地位、商业模式的扩充性,以及它们与市场需求、区域投资落地的匹配看,确实有种种想象的空间。这种利好仍大于不确定性。

何况,还有画外音。

那就是,英特尔落地欧洲,既有自身合理的商业逻辑,又有另外一种历史的重担。那就是,在与美国当局的共谋之下,它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业的一种美式“统战”平台。

表面上,美国老是渲染产能不足危机,实质上争夺的不是产能本身,而是全球可控的供应链。

疫情加重了它这种担忧。尽管英特尔过去多年也有分流产能的动作,但整体而言,在核心立场,它从未曾真正脱离过母国。x86是美国可控的领域。而面对台积电、三星,它则用了种种胁迫法。两大巨头虽然也前去投资,具体项目也在落地中,但它们毕竟非美国企业。加上半导体代工模式必须最大限度保证相对中立的特质,也使得美国心怀焦虑。

如此,原本并非全球代工核心玩家的英特尔,这一周期,反而成了这个行业最大的变数。

作为老牌的跨国公司,英特尔明白,维持一定独立性属于必需。比如,面对市场容量较大的中国大陆,它就表现出一定的回旋空间。但在竞争、升级压力沉重、大国博弈加深时、它的出身,决定了它不可能忽视这一周期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产业布局机会。“美国优先”仍是它的内在逻辑之一。

过往一段,英特尔一直在持续、隐晦地打这张牌。基辛格的言论里,投合多多。如此,巨头与美国政府之间就才能形成一种共谋。它甚至是美国《芯片法案》出台的幕后核心推动者。而美国当局对它当然也有期待,那就是持续扮演新周期美国半导体制造业重新崛起的主体平台,视它为整合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对决亚洲双雄的平台,同时,它当然也是一种隐晦的民主渗透的“统战”平台。

英特尔落地欧盟,若后续奏效,不仅可以提升美国未来可控产能比例,更是可以借此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并将欧洲大部分纳入自身的供给与市场体系。

拉斯贡说英特尔正将产能当做一种战略武器,其实也是美国重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武器。

所以,夸克认为,欧美两大法案,实际是区域市场、国家争夺全球供应链、数字经济主导的深刻博弈。

尽管充满很多玄机,但确定性的一面在于,一个气势磅礴的数字经济时代已经揭幕。看似个案举动,带有重塑未来的信号。

欧美如此。我想,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日韩乃至正在远处焦虑的俄罗斯们,恐怕也是如此。

就像过去两年我们谈论公域/私域一样,互联网技术创造了广泛的链接,壮大了全球化景观,但新的阶段,会有更多寻求自给自足、向着垂直方向深耕的动力。这一组矛盾也是深刻的辩证。某些方面看似出于地缘政治博弈,实则也是产业演进的必须。半导体业产业的规律并不神奇。

0 阅读:7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