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孺子路上的“南海行宫”,
现在只是一个地名,
一直好奇它过去“长什么样”。
遗憾的是老徐不仅没有目睹,也鲜有耳闻,偶然翻阅南昌民国老报人“万人俊”所著的【南昌掌故轶事】,书中恰好有这方面的记载,方才一窥究竟,特引用此文,以飨读者。

南海行宫,建于晋代,初名天成寺,
历代兴废多次,明崇祯年间作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乾隆时期又作了一次修缮。
宫中主祀观音菩萨。
神话传说中南海大士观世音云游至南昌时就住在这里。后人乃将天成寺改名为“南海行宫”。
当年殿堂金碧辉煌,庄严雄伟,十方僧众均来此挂单,听讲经典,善男信女亦慕名朝拜,香火盛极一时。
南海行宫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规模宏伟,仅次于佑民寺,
为南昌市第二古刹。
原建筑物前有东西穿街两座山门,
进山门就是广场,南有照壁高约八米,用水磨石砌成。两翼短垣透剔古雅。照壁正面嵌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绿色。紧靠照壁有一座莲池,池中原有荷叶,后因池水经常干涸,莲池成了污物堆积之地。
广场中竖一旗杆,杆顶装有木斗,
其上高悬“普渡众生”布旗一方,随风飘扬。
宫殿主要建筑有前、后两殿,殿侧是历代增建的禅房,为和尚食宿之处。
进入前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四大天王”,
前殿主供释迦牟尼坐像,神态安然自若。十八罗汉分列两旁,形神兼备,殿后是韦驮神龛。
后殿建筑比前殿宽敞宏伟,殿中设置莲花瓣八座方型石质柱础,均属明代建筑物。观音佛身舒坐在大型莲花之中,肃穆慈慧,栩栩如生。香客托做佛事都在这里举行。
殿后有座千手大佛,其手分前中后三排,
其中较大的四十支手,都执有一种物件,如弓、箭、车轮、摇铃、镜、乾坤圈、葡萄、高梁穗等,各代表一个典故。
背景用泥塑成的一座山海图景,
是按照经文规定而精细入微塑制的,其中有海岛观音,五十二尊者、三十二相、二十四诸天、西方三圣等。凡佛像、山水、鲜花、云朵、宫阁等,外形与内质均顺应佛家神态,几乎与干手佛融为一体,远观神话气氛浓厚,犹如仙境。
这是该行宫中之一宝,亦是南昌市一件珍贵的工艺作品,可惜早已不存在了。
前、后殿之间院落,原有一座金刚经幢,
由于年久保管不善,经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加之驻军不予爱惜,作为系马之用,以后就不知去向。院中原有数株古樟,终年绿荫蔽天,增加了清幽宁静之感。院西侧有一佛堂,作为供香客办理小型佛事和素斋场处。
楼上则是幽雅客厅,明窗几净,历代不少官员富绅和眷属来宫祭祀,都在此休憩。
观音殿后还有一座两层的精美楼房,
方丈室,藏经楼均在此。
南海行宫,当年香火旺盛,
有和尚僧众一百余人。
每日黄昏清旦,木鱼钟鼓,
梵呗赞偈之声宫外可闻。
不少丧家或逢神鬼节日设坛打醮者常来宫办理,或延请和尚到丧家举行,有时宫中和尚全体出动,不足时还向外雇用假和尚充替。南海行宫的佛事生意兴隆,收入甚丰。
南海行宫最后主持和尚慧安,
据传他有武功,在“南昌教案”时杀死洋人,逃往外地,看破红尘后削发为僧。
北伐军光复南昌后,
才回南昌投居“南海行宫”,后升为方丈。
解放初期,由于年迈,不幸遭车祸而死。
南海行宫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刹,
由于经常驻军,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
南昌解放后,
在 1958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时,
全市僧众响应政府生产自养的号召,
齐集在南海行宫内参加手工艺学习和劳动,该行宫因而逐渐改成工厂车间。
后又由市民政局拨给市印刷三厂为厂址。

但现在都已拆除,
已经看不到任何踪迹,
仅留“南海行宫”这个地名让人凭忆。
引用资料:
万人俊:【南昌掌故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