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封功臣分析:爵位分布规律揭秘

畅敏古今风云 2023-12-13 08:04:28

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然而,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公元1370年,朱元璋将传统的爵位只留下了公、侯、伯三等,并分了6公、28侯、2伯。

六位公爵前后依次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另外还有冯胜、杜愈二位。垫底的两位伯爵分别是刘伯温和汪广洋。

中间的侯爵人数最多,共计28人,前后顺序依次为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这份名单不是什么民主评议的结果,而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决定的排序。根据老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而在这至公无私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玄机和规律呢?

将这些功臣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三派。

第一派,濠州时期红巾军旧部。这里面又可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称为淮西24将,是最早跟着朱元璋脱离他老丈人郭子兴时候的24个手下,这24人最终得到爵位的有15人。

然而公爵仅徐达一人,其他以汤和为首的14人都是侯爵,但同时也是侯爵里面排名最高的14人,并且这14人的排序是严格按照资历来的。

红巾军旧部的另一支队伍,指的就是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才陆续跟随而来的一批嫡系了,这些人数量应该很大,毕竟老朱在这个阶段拉起了一个几万人的队伍。在这几万人中,最终被封爵的仅仅六人。

然而,这六人除了杨璟一名侯爵,其他全部位列公爵。李善长、常遇春、李文忠、邓玉、冯胜这五位国公都是这个群体的,他们能够位列前茅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

明军的老管家李善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而李文忠战功赫赫,同时又是朱元璋的外甥兼养子,怎么也得照顾一下。

相比之下,常遇春、邓愈和冯胜就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了。

常遇春本来是一个山贼,手下有一批亡命之徒。而邓愈和冯胜就更厉害了,也都是地方武装,这三个人都是早期就率众投奔朱元璋的。

在老朱一穷二白的阶段,这份功劳和勤奋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之后这三人就一直被委以重任,直至公爵。

我们发现,在红巾军旧部的后来者群体里,要受封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自身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前期有过雪中送炭的履历,这样才能力压那些资格更老的淮系24将。

第二派,巢湖水军将领。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但是侯爵排序中位列淮西二十四之后的四位,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就都是这个群体的。

巢湖水军其实是明初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在朱元璋攻取南京前夕渡过长江的时候率众归降的。

之后和陈友谅的一系列水战,靠得都是这些哥们儿。但巢湖水军吃了一个很大的亏,水军当时归降的对象不是朱元璋,而是郭天叙时期的濠州红巾军。

这个时间段,朱元璋还只是郭天叙的副手,直到郭天叙挂了,朱元璋成为大帅,才算接管了水军全部。

当时因为站队问题,导致了虽然这四位兄弟说实话功劳并不亚于邓愈、冯胜二人,但最终只能在侯爵里面混个中游了。

第三派就是入主南京后朱元璋收纳的降将了。

包括中后期归降的各路势力领袖和高管,其中有元朝的降将,也有陈友谅的旧部,也有张士诚的人,还有零零星星的地方武装头领,毕竟参加工作晚,能混到一个侯爵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最后俩伯爵刘伯温和汪广洋,同样是文臣,同时也都是元廷旧臣,算是老朱对于读书人的一个笼络,给他们一个面子。

有两个大家觉得非常吃亏的侯爵,汤和、郭兴。

汤和是大明创业团队里面资格最老的人,朱元璋在刚进红巾军的时候,他就是老朱的上司,还是个千总,但是汤和眼光独到,这时候不但不以上司自居,还天天跟在这个新兵蛋子朱元璋的屁股后面当随从。

郭兴不但是最早的淮西24旗之一,同样还是朱元璋的小舅子,战功也一样非常彪炳,按道理,这两人是完全配得上一个公爵的,跟那六个国公正好凑一个八仙桌。

然而却事与愿违,根据朱元璋自己的解释,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郭兴则是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所以他俩不配成为公爵。

这就非常让人疑惑了,战争年代,作为一个粗人武夫,犯点军规很正常,打一通军棍不就没事儿了嘛。

有不少人就猜测,这是朱元璋为了打压功劳大、同时势力也非常大的巢湖水军做的一个妥协。

因为在把巢湖水军那几个哥们压在侯爵的时候,朱元璋也说了许多他们不痛不痒的过错,如果说他们的针对性太强了,就只能把一个发小汤和与小舅子拿来搞平衡,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了。

7 阅读:3841
评论列表

畅敏古今风云

简介:弘扬正能量,倡导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