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对于我来说,厕所的记忆尤其深刻。
那个年代,没有统一建造的单独厕所,大多数家庭的厕所都在猪圈旁边,甚至有的直接建在猪圈里。
讲究一点的家庭会在角落放个木缸或陶缸,作为“专用便桶”;而不讲究的家庭,干脆就在猪粪坑上横几块板子,人和猪就这么“共享”。
我们家就属于后一种,生活条件艰苦,别提有什么选择了。
早上的“炮火”声此起彼伏,和旁边猪圈里猪的哼哼声交织在一起,空气里满是浓重的味道。
每次回想起这样的生活场景,总觉得这段记忆不仅刻骨铭心,更带着一丝不可描述的味道。
而这种条件下生活的我们,居然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环境,甚至还能摸索出很多适应它的办法。
自家的种菜方式厕所的设计虽然原始,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粪尿却是自家田里最常见、最便宜的肥料。
那时候买不起化肥,家人便把这些“天然肥料”收集起来,用来浇地。
人粪尿不仅“成本”低,而且肥力浓,蔬菜往往长得很旺盛,甚至比现代化肥种出来的还健康。
我们家种的菜地离家比较远,每次施肥都得肩挑粪水穿过山路。
母亲总是在粪坑里用长柄的粪勺一点点挑起满满两桶,然后搭上扁担扛在肩上。
施肥的过程也简单,到了菜地就用粪瓢一瓢一瓢地浇灌到作物根部,土壤会在之后几天时间里慢慢吸收这些营养。
那时,种菜就像过日子一样,一切求实用,讲性价比。
挑粪水的辛苦经历因为经常帮父母干活,我在十多岁时也成了“准劳动力”,会被叫去和母亲一起挑粪水。
母亲心疼我,担心我年龄小、力气不足,特意少装一些,但这样的安排却让我头疼得要命。
因为水桶未装满,走在颠簸的山路上,半桶水总容易荡漾开来。
粪水溅得到处都是,从脚到裤腿再到手臂,黏糊糊的一片,让人恨不得立刻跑去河边洗干净。
“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起波浪”,我想,每个参与过种菜、挑粪的乡村人对这句话都有切身体会。
虽然母亲或许一心为我着想,但那段挑粪的记忆却让我对这任务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心理抵触。
从那时起,我就默默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再也不碰粪水。
对人粪尿肥料的反思现在的农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方便、卫生的生活方式早已普及,再也不用辛苦挑粪种菜了。
年轻一辈的农民几乎没人再用人粪尿,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肥和有机复合肥。
而即便人粪尿作为传统肥料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肥力足、能改善土壤等,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回头去用它。
其实,对人粪尿的使用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像是需要经过充分的发酵处理,兑水时要把握好浓度,避免烧苗等技术问题。
但这些细节和问题对于大多数已经习惯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
时代在变,种菜的方式也在跟着改变。
总结:一代人的生活变化想起小时候的一切,现在只觉得那是一个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过去。
人粪尿从生活中逐渐消失,不仅是工具的改变,也是思维的转变。
那时候用粪水是为了生存,而今天,即使有人还在追求“原生态”的生活,也更倾向于选择更卫生、更便捷的方式。
将记忆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不禁感慨,农村的肥料变迁不过是一代人生活变化的缩影。
过去的苦涩回忆如今再想起,竟也多了一丝温情。
虽然我再也不用挑粪种菜,但那段汗水与泥土交织的时光,仿佛提醒着我,不管生活如何改变,我们从未与土地脱离。
希望无论用哪种肥料种出来的蔬菜,都能带着土地的味道,滋养每个人的生活。
毕竟,和土地的连接,才是我们生活最真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