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果然谈崩,马克龙派遣的高官走后,中国决定落地白兰地关税

冷霜随心趣事 2024-11-14 11:14:50

文丨编辑丨大白

前言

11月14日,白兰地关税一调,眼看中法之间的贸易火药味越来越浓。法国心急火燎地派出外贸部长普里马上门,打算说服中国撤销加税,结果却弄巧成拙,双方一拍两散。原本指望的缓解压力,不但没实现,还让这次谈判成了一场“姿态秀”。

普里马这次来,表面上说是为“和解”,结果呢?上来就一个要求:中国单方面取消关税。说得容易,中国真是买他的账吗?

法国一边要求取消白兰地关税,另一边却在欧盟里叫嚷着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税,双标得不行。想占便宜,这么搞中国肯定不乐意,谈判桌上火药味一出来,这谈判自然也就聊不下去了。

普里马最后只能铩羽而归,离开时他还丢下一句“硬气话”,说法国不怕压力,会采取“技术和法律手段”应对。听着像是给国内不满的白兰地酒商们吃个定心丸,给点安慰罢了,真能奏效还真难说。

但法国的这次出访,不只是单纯的“说说”。很快,媒体就爆料:菲律宾与法国敲定了40艘巡逻艇的军售协议,目标就是南海!这是巧合?显然不是。

法国早就知情,还热情地为这笔交易提供补贴,目的摆明了就是在南海搅局。这一边和中国谈不拢,另一边却支援菲律宾,这是要通过“枪船外交”来玩一手迂回施压。看上去法国是有备而来,不但想着在白兰地上得个好价钱,还顺带搞点亚太地区的存在感。

中国见状,自然也不惯着,雷厉风行。11月11日一纸声明直接宣布加税,并在14日立刻生效。中国的态度再明确不过:谈判是双方诚意的事,不是法国一个人的舞台,别指望靠压价就能得逞。法国的这场“强硬表态”,在中国看来不过是无用功。中国没有多余的言语,直接用行动给了法国一个“教训”。

这几年欧洲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不是一两天了。法国这次谈判表面的“和解”之下,其实是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忌惮。中法贸易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变得微妙,法国一边借贸易谈判打“中国牌”,一边通过军售在亚太地区增加筹码。此番操作下来,中法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贸易话题上插满了政治考量的钉子。

其实,法国国内也不都是支持这种“戏码”的。很多人早就对这场出访不抱希望,认为这不过是政府给白兰地生产商们的一次姿态表演。对他们而言,这根本不是一场“谈判”,而是法国对国内民众、商界的安抚表演,结果怎样根本无所谓。

某些法国政客可能觉得这场演出很精彩,但在中国看来,分明就是一出“双面舞台剧”。法国政客们在国际舞台上摆出一副“硬气”的姿态,可实际行动呢,分量却明显不足。这场谈判的失败,更像是法国在玩一场自娱自乐的“政治游戏”。

中国的回应也让法国明白了一件事:贸易不只是来要好处的,而是彼此互利的基础。法国一边打着“谈判”旗号,一边却在幕后搞小动作,甚至动用武器军售,这种试图两面讨好的做法不可能奏效。眼下,中法之间这场关税博弈给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也增添了不少变数,法国的“迂回施压”策略,反倒让中国更坚定了自己的态度。

更广泛地看,这次谈判的拉锯,表面上是白兰地关税的讨论,实际上却是两国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欧洲不少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力量越来越有意见,法国这种硬碰硬的姿态也不是第一次了。

从电动汽车到白兰地关税,法国都在寻找各种对中国施压的机会,试图以此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法国这次的“自信”,放到中法贸易关系上看,多少有些“嘴硬”的成分,而中国对白兰地加税的迅速决定则正是对这种“嘴硬”最直接的回应。

有意思的是,法国这样的表态,并不能影响中国在贸易上的强硬态度。11月11日宣布加税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针对法国谈判中一味施压的回答。这种强硬反应之下,折射出的是中法关系中的耐人寻味。

眼下,这场加税风波不仅仅局限于白兰地税率,而是逐渐蔓延到整个中欧关系的深层次中。可以预见,未来的中欧关系里,欧洲某些国家还可能玩出更多类似的手段,试图在各个层面制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甚至不惜采取间接施压的策略。

一句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法国拿着自己的一套“双标”来谈,未必能在中法这道大锁上起作用。

0 阅读:0
冷霜随心趣事

冷霜随心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