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掉2790亿后,英伟达的“成本秘密”能撑多久?

深度科技分析 2025-02-20 22:36:23

DeepSeek的崛起是否敲响了英伟达的警钟?

一个寒冷的周六深夜,一篇博客突然让投资圈炸开了锅。

这篇由Jeffrey Emanuel撰写的文章不算长,标题却扎眼:《The Short Case for Nvidia Stock》。

短短24小时,这篇文章的浏览量突破50万。

对于英伟达这样市值早已超越行业的巨头来说,反对的声音并不新鲜,但文章的杀伤力显然不止于写作技巧。

DeepSeek,这个名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这个被形容为“外星科技”的新技术让很多读者觉察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

文章提到,DeepSeek技术的开源性和低成本特点,正在改变人们开发AI模型的方式。

多年来,一直是英伟达提供训练和推理硬件的“重型武器”,但如果DeepSeek能通过更小、更省钱的方式实现类似的目标,是否会削弱英伟达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好比一场牌局,你压根没料到桌上突然多了一个出千高手。

而这个高手手里,可能拿着一副跟规则完全不同的牌。

跌势之下,英伟达依然拥有的护城河是什么?

市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

在所谓“1·27惨案”的交易日,投资者们纷纷抛售英伟达股票,全天跌掉了2790亿美元的市值。

这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惊人记录,它还触发了一种情绪上的传染:英伟达是不是开始走下坡路了?

冷静下来看,英伟达的护城河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撼动。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AI芯片的竞争就是硬件性能的比拼,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英伟达真正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生态系统,比如CUDA平台。

这个为开发者设计的软件工具,让很多AI模型的开发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对很多技术团队来说,切换到其他产品的成本太高,尤其是在追求效率和稳定的领域。

更别提英伟达在供应链上的深度布局。

以台积电为例,大量英伟达高端芯片的生产全靠它来完成。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价格谈判的问题,而是多年积累的产业配套。

简单地说,如果没有了台积电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支持,没有哪家公司能轻易填补空缺。

分歧蔓延,资本市场如何看待这场“浩劫”?

资本市场却没有统一的答案。

一边是记者们争相报道的“危机”,另一边却是资本市场的分崩离析。

有趣的是,在1月27日那天,机构投资者一边甩卖,普通散户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买入英伟达股票。

甚至有分析师调侃,从未见过这么夸张的交易失衡画面。

一家著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表示,他觉得“这只是短期内的恐慌”。

DeepSeek打响了第一枪,但并不足以动摇英伟达全局的装甲。

而在散户眼里,他们更愿意相信英伟达在未来十年的大模型需求中依然占据核心位置。

这些分歧甚至扩展到了公司之间。

摩根士丹利的中国区团队和北美团队,都在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英伟达的未来:中国区选择调低预期,但北美却还在高呼“抄底有理”。

大家于是开始猜测:到底谁能准确地判断这只股王的命运?

训练到推理,英伟达是否还能保持统治力?

关于英伟达的讨论,还集中在一个关键问题上——AI推理领域。

目前,大模型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

训练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力,从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到模型的优化,英伟达显然是王者。

它不仅提供性能顶尖的GPU,还参与了优化整体系统的复杂任务,几乎掌控了这个市场的90%份额。

但推理就不一样了,这部分面向终端,比如自动驾驶、语音助手或者浏览器推荐。

而推理这一环,显然是英伟达的软肋。

从成本来看,它的GPU在这一场景下有时会显得性能过剩,难以充分利用资源。

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早已经选择用自研芯片替代了英伟达,不少大客户也在加速脱离依赖。

此外,一些小而灵活的竞争者,比如Cerebras和Groq,也正在分食推理市场的蛋糕。

有分析师打趣说,“这就像是用卖保时捷的钱,去补贴外卖电动车的生意。

”听着有些道理,却又让人摸不清深浅。

结尾

英伟达的故事告诉我们,市场从来不是平静的湖面,而是一片不断流动的河流。

DeepSeek的出现可能搅起了一些波澜,但英伟达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因此改变。

或许这是一种提醒——技术的规则可以快速被改写,但真正扎根于系统的能力,比如生态、适配性、供应链管理,才是站稳脚跟的核心。

而毕竟,不同的市场环境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并未必全都有立竿见影的答案。

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下注,但谁也说不好,究竟未来的AI市场,还会用什么方式定义赢家和输家。

正如有位资深投资人所说:在短期里,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但在长期,市场才会成为一个称重机。

0 阅读:1
深度科技分析

深度科技分析

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