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通过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获取大量来自外界的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情的判断。
当然,也有部分人拥有所谓的第六感官,但这并未被证实。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有真实的,有虚构的。
真实的信息,通常情况下,是指比如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手触摸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
但也有些情况下,我们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电视电影,比如统计数据,有些时候是刻意的虚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虚构。
于一个思维正常、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能够准确识别到生活中哪些信息属于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虚构的或错误的。
比如下面这张图表,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但其实是一种错误比例尺的(由于本账号不用其他人绘制的图表,也不用他人拍摄的图片,下图是我们按照类似的图表绘制的)。
生活常识不一定能告诉我们真实的分布比例,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清华和北大录取的人数,在同年龄段人群中,所占比例不可能有这么大。
所以,上述这张图表,是虚构的数据,和虚构的比例尺(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种示意图)。
基于2018年的出生人口、考生和估算的同年龄段人口数据,真实的比例尺,分布如下图所示。
万中无一,在图表中的分布,大致如清北的比例。
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分辨不出这种区别。
事实上,很多人甚至连0.5*0.8=4、0.5*0.8=0.4和0.5*0.8=0.04,这三个结果中,哪个是正确的,都分辨不出来。
数学和数字是构建这个社会的基础知识,如果基础知识缺乏,人们会无法分辨电视电影中的信息,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是大概率发生的,还是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的。
于普通人而言,月薪五千是真实的,也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一个每月只能赚五千的人,有人出十万请他,这是虚构了一些事实,背后必然带着某种目的。
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应该能够分辨出这种真实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