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元年(572年),权臣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在觐见皇帝宇文邕时,宇文邕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劝太后戒酒。
宇文邕是这样对宇文护说的:“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
意思是,太后年龄大了,但她还是喜欢喝酒,我劝太后戒酒,太后不听,所以请兄长帮忙劝一劝。
说完这段话,宇文邕还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让宇文护以此劝说太后戒酒,宇文护不疑有它,见到太后之后,就拿着《酒诰》读了起来。
谁知,站在宇文护身后的宇文邕却趁机偷袭他,最终将其杀死。
好家伙,皇帝想要除掉一个人还要设计亲自动手,那么,宇文护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为何值得宇文邕亲自动手呢?
一、宇文泰病重,托孤重任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没有他,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氏的势力很可能烟消云散,同时他也是北周皇帝掌权的阻碍,曾先后废杀两任皇帝。
556年,宇文泰北巡途中突然病重,于是急召侄子宇文护到泾州嘱托后事,他对宇文护说:“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宇文泰认为自己的儿子们年纪还小,而外患却很强大,他们守不住基业,他将国家大事都托付给宇文护,希望宇文护能够完成他的志愿。
宇文护当时估计也有些懵,他没想到宇文泰病得如此突然,更没想到,叔父会将大事托付给他。
实际上,宇文泰也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病重不起,他之前未对权力传承做好安排,而他的嫡子宇文觉才十五岁,不足以托付大事。
虽说宇文泰和宇文护两人是叔侄,但年龄只相差六岁,宇文护早年更是跟随宇文泰多次与东魏交战,屡建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
所以,宇文泰将后事托付给宇文护应是经过深思熟虑。
宇文护含泪接受了命令,不过对叔侄两人来说,眼下最好的情况是,宇文泰能够活着回到长安,当着群臣的面再托孤一次,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可惜宇文泰还是未能坚持回到长安,宇文护只能隐瞒宇文泰的死讯,等回到长安之后才发丧。
二、先废西魏恭帝,再废北周二帝宇文护并没有直接接任宇文泰的位置,而是让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上位,而他则成为西魏实际上的决策者。
但在当时,皇帝毕竟还是拓跋氏,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护宇文护,权力根基不稳,就有被推翻的可能性。
为了断绝这种可能,宇文护拉拢大司徒、柱国大将军于谨,在他的帮助下顺利接手权力,随后又准备废掉西魏恭帝拓跋廓,让宇文氏彻底成为皇族。
557年,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给宇文觉,宇文觉登基,是为北周孝闵帝,不久之后,西魏恭帝被杀,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一位皇帝。
随后,宇文护通过诛杀太傅、大冢宰赵贵,逼迫太保、大宗伯独孤信自尽,在朝中建立起绝对权威,再也没有人敢跳出来与宇文护叫板。
但宇文护并非高枕无忧,他发现,由他亲手扶立的堂弟宇文觉,在登基仅仅几个月后竟然对他起了杀心。
为了自己安全考虑,宇文护废黜周孝闵帝,扶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继位,是为北周明帝。
至于周孝闵帝,在退位一个月后就被宇文护杀害,年仅十六岁,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二位皇帝。
有了周孝闵帝的前车之鉴,宇文毓低调了很多,虽对宇文护甚为忌惮,但他不敢将这种情绪流露出半分,不过宇文毓还是没能逃过毒手。
原因是宇文护察觉到危险,他主动上表请求还政给宇文毓,宇文毓还是年轻,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宇文护直接下毒暗害了宇文毓。
这是宇文护杀的第三位皇帝。
三、宇文护注定不得善终560年,宇文护在毒死北周明帝之后,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按照辈分年龄来讲也是宇文护的堂弟,宇文邕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不敢对宇文护有丝毫不敬,彻底当起了傀儡皇帝。
朝廷百官皆听命于宇文护,军队也都受宇文护节制,朝中事务无论大事小事,宇文护都是先自己决断,然后再上报给宇文邕。
宇文邕不仅不敢有丝毫怨言,还要夸赞宇文护公忠体国,是大忠臣,甚至还下诏说:“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以彰殊礼。”
什么意思呢?就是宇文护功勋卓著,为表示尊敬,以后诏诰及官方文书都不准直称宇文护的名字。
在这种憋屈情境中,宇文邕忍了十二年,572年,宇文邕再也忍不了宇文护的嚣张跋扈,便策划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让宇文护劝太后戒酒,从而偷袭诛杀他的这一幕。
除掉宇文护后,宇文邕终于得以亲政,北周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
从556年接受宇文泰托孤,到572年被宇文邕所杀,宇文护执掌大权长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宇文护一共杀了三位皇帝,而这已经为其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
西魏恭帝是前朝皇帝,除掉无可厚非,宇文觉是想杀宇文护,宇文护为了“自保”也还说得过去,那宇文毓呢?
自己不当皇帝,选择了权臣这条路,已经注定宇文护要时刻防备来自皇帝的猜忌,毕竟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天长日久,总有松懈的时候,而一旦松懈,就是大难临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