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一些小国外交有什么风吹草动也常能引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关注。尼泊尔,一个夹在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之间的内陆国家,最近的一次外交动作便是如此。
尼泊尔总理奥利第四次上任后的首访并没有如外界所料选择印度,而是“破天荒”地将目光转向了北方的中国。这个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区域政治格局,也将尼泊尔推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舞台。
尼泊尔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的外交策略始终不易,从地形来看,这个国家四面环山,内陆交通极为不便。绝大多数区域依赖于狭窄的山路,尤其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更是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尼泊尔长期以来都被贴上“陆锁国”的标签,这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国际合作的便利性。
但奥利此次访华,中方对尼泊尔的定位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承诺,为这个国家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因为能通过和中国的合作为这个封闭的国家打开一道对外发展的口子。
在奥利访华期间,中尼双方发布了联合声明,明确了未来合作的六大重点领域:口岸、公路、铁路、航空、电网、通信。可以说,把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基本“大换血”!
这六大领域的合作,不仅是中尼经济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也恰好击中了尼泊尔目前的痛点。这也说明他们放弃印度首访中国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中国能给到尼泊尔的成果是印度远不能比的!
像铁路项目,双方计划建设一条连接西藏吉隆县和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跨境铁路。这不仅是尼泊尔第一次将铁路视为国家战略资源,也预示着尼泊尔将更紧密地融入到南亚乃至全球的商品贸易网络中。
对于一个长期依赖农业和劳务输出的经济体来说,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远不止是便利,还有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意味着他们能依靠着这条铁路从山里面走了出来,还能通过这条路线把外边的东西带进去!
而且,中尼合作的价值远不止于铁路,奥利访华期间,电网建设被作为重要议题之一。长期以来,尼泊尔电力供应一直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短缺更为严重,一到晚上几乎都是“黑灯瞎火”,这也不得让奥利寻求中方的协助。
电网的扩建和升级,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电气化水平,也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通信方面的改进,则让尼泊尔有望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有电才能联网,有网络才能让大山或者落后的地区了解外边、取长补短的发展自己!
并且,中方对尼泊尔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上,更在于人才的培养。尼泊尔总理此行明确表示,希望通过中国的协助,让尼泊尔拥有更多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尼泊尔不仅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期待与中国开展深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
尼泊尔希望通过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直依靠别人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一点不止尼泊尔想到了,中国也想到了,中国真正做到了合作共赢!
更何况,这次合作不仅对尼泊尔意义重大,对整个南亚地区的格局变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印度一直将尼泊尔视为“后花园”,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施加影响。
但是,印度却未能为尼泊尔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而通过贸易制裁、能源封锁等方式削弱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潜力,像印度这样用句古话来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种阻碍邻国发展的“不平等”的双边关系,让尼泊尔长期以来渴望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此次奥利选择访华,显然是在为尼泊尔探索更加独立、多元化的外交道路。
他也确实做到了,从各方各面来看,中国就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结果,双方此次不仅在文化交流方面达成了更多共识,还推动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汉语教学等!
而且,早在2017年,尼泊尔就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只不过,受限于多种外部因素,包括印度的阻挠和国内政局的不确定性,许多项目迟迟未能推进。此次奥利访华,将这些未决项目再次提上议程,尤其是在推动现有协议落实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印度心理当然是不希望尼泊尔发展起来的,但这是历史趋势,不再是曾经了,印度已经阻挡不了!就像,公路和口岸的建设是此次合作的重点之一,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将促进中尼之间的贸易流通,也会改善两国边境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尼泊尔也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奥利对此抱有很大的期待,并已明确表达了希望中资企业加大对尼泊尔投资的意愿。
奥利或许是看到了曾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效果,让中国去建厂投资,不仅能拉动经济,还能给民众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不过,在中尼深化合作的同时,也有不少“故意唱衰”的声音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可能会以贷款换取尼泊尔的战略资源。
但奥利对此看得很清楚,他深知,“一带一路”本质是合作共赢,尼泊尔通过这些项目获得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经济发展机会,远比单纯的援助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