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同母所出的蓉姐和昌哥,一个逆袭一个悲剧,差在哪

微谈说影视 2020-08-30 15:49:20

蓉姐儿和昌哥儿都是顾廷烨的孩子。蓉姐儿,是将门虎女。可惜昌哥儿,却是将门弃子。

蓉姐和昌哥

原著中的蓉姐儿第一次出场时瘦小胆怯,明明是七八岁大年纪,却跟四五岁的的娴姐儿一般高,众人让她叫明兰母亲,可是她只是偷眼去瞄明兰,咬着嘴唇不肯发出声音,倔强的叫了一声:“夫人!”

虽然胆小但是却是有自己的主见,不是一味顺从而随波逐流。

昌哥儿就不一样了,在明兰生团哥儿的时候,曼娘带着昌哥儿来闹事,同样是七八岁的年纪不但瘦小还病怏怏的,昌哥儿见了顾廷烨却连日思夜想的爹也不敢叫。顾廷烨问他还咳嗽吗,支支吾吾说了半天,却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

和蓉姐儿不同的是,这里的昌哥儿,顾廷烨是专门给他请了先生的,可惜他什么也没有学会。

由此可见,原著中蓉姐儿和昌哥儿的命运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两人性格,能力,命运的截然相反呢?这里我主要总结了三点。

01 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

蓉姐儿和昌哥儿一开始是一起长大的,但蓉姐儿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生母曼娘便狠心的把她丢在了侯府。

这里也很可笑,曼娘把她放在侯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便是利用,放她在侯府为她自己以后进侯府铺路,对付明兰做准备,可惜她失败了。第二个便是她养不起两个孩子,多么累赘啊,于是她选择牺牲女儿。

曼娘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她并不重视和看好的女儿在侯府有了一番新天地。

蓉姐儿去了侯府的两年,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养,但是至少是衣食无忧,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还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好闺蜜娴姐儿。

蓉姐和娴姐

被明兰接去澄园之后,她简直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在这里,她耳濡目染了明兰的管家理事。不管是对内管制下人,还是对外待人社交,她都被明兰启蒙了,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而昌哥儿呢?此时他和曼娘被安排在顾廷烨的庄子里,被“看守”起来。他有老师,便如没有老师。他可以交庄子里的朋友,曼娘却把他看得死死的,生怕别人把自己的“棋子”抢了去。

试问昌哥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识多少字,有多少好的见识呢?

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好的成长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后孟子获得了巨大成就,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试想,昌哥儿如果有选择的权利,会不会也跟蓉姐儿一样在澄园平安快乐的长大,同时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呢?

02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蓉姐儿来到澄园后,顾廷烨跟明兰说:

“读书明理,理家掌事,你能教的就教些,不能教也算了;她只消能得了秋娘的本事,学点女红算账,以后在婆家也能应付了。”

这是顾廷烨原本对蓉姐儿的安排。有人说,作为蓉姐儿和昌哥儿的父亲,顾廷烨太狠心了。

是的,原著里的顾廷烨不是个好父亲,但是他对蓉姐儿的安排和照顾是合理的。

而明兰一开始对蓉姐儿并没有什么感情,她也并不想做表面功夫来刻意维护自己的好名声。她只是单纯的希望,对蓉姐儿她能尽到自己的义务,能够无愧于心就好。

于是明兰和顾廷烨说:

“等她长大了,等她自己想明白,这世上没什么人熬得过岁月,一个月,一年,好几年,总能慢慢变好的。我今日吩咐了,还叫秋娘照看她吃穿起居,叫巩姨娘照管她读书知礼,先养养身子,待她年岁长些了,就能另请些好师傅来教了。”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进澄园时,府里面的下人瞧她是生母来历不明的庶女,对她多有怠慢,明兰知道后转眼就发落了他们。

她除了叮嘱巩姨娘和秋娘管照她的学业和生活起居外,不仅亲自监督提点她们对蓉姐儿要重视,时而还要抽查蓉姐儿的功课和女红。

后来,不仅明兰千辛万苦地去求郑大娘子给蓉姐儿找个好先生并亲自教她管事理家,还开放她的天性,摸鱼,游泳,荡秋千无所不能。

可是昌哥儿呢?他是顾廷烨的“弃子”。顾廷烨对他的安排是:“此生此世,昌哥儿都不会入顾氏族谱,叫他自己自立门户吧。昌哥,便当没我这个父亲吧。”

顾廷烨对昌哥儿的“理想”设定就是一个没有丝毫能力威胁嫡子的平庸之人。甚至在得知朱曼娘不好好教养昌哥儿的时候,觉得放心。

顾廷烨第一次发现曼娘骗他时,常嬷嬷让她去母留子,他没有;和明兰成婚之前,他让曼娘把昌哥儿给他,曼娘三言两语求可怜之后,他没有;明兰怀孕,曼娘带着昌哥儿来闹事,是他把昌哥儿留在身边的第三次机会,他仍然没有。

他甚至做出了把昌哥儿给常嬷嬷抚养的考虑,可最终,他还是没有。

他只是任昌哥儿跟着曼娘自生自灭,没有给他任何成为将门虎子的机会。

最后一次见他,可惜他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他后悔了,可是有什么用?

曼娘对昌哥儿呢?他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便被她灌输了太多仇恨。他只是曼娘为达到目的,比蓉姐儿更高级的一枚“棋子”。

后来,他小小年纪本就不甚健壮,却被这个已经疯癫的母亲带到边关,千里奔波,忍饥挨饿,病又不得及时医治,竟然被活活拖死了。

可怜!可叹!可悲!

珍妮·艾里姆曾经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昌哥儿和蓉姐儿的对比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03 老师的教育

明兰最大的功劳便是为蓉姐儿找了一位好老师。蓉姐儿在薛先生的课上明白了:明兰是真心实意为她着想的。所以,她更愿意亲近她这个继母了。

不仅如此,蓉姐儿还明白了自己的生母曼娘,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爱过她,只是利用她而已。所以,当曼娘见到蓉姐儿,要继续让蓉姐儿充当对付明兰的一枚“棋子”时,蓉姐儿拒绝了,并反问她:“你留我在这儿,可是想给夫人添堵?”

可见,在明兰的影响和安排下,蓉姐儿已经不是当初在侯府唯唯诺诺,六神无主的孩子了。她已经能够分清楚孰是孰非,更知道黑白对错。

所以,在贼人要杀自己亲弟弟团哥儿时,原著里这样写道:

“那贼人甫踏进屋,她纵身扑跃过去。那人猝不及防,被一下撞到在地上,她牢牢扒住贼人背后一通乱刺,有些刺中肩颈,有些刺到背上,那贼人呼痛,丢下长刀,从靴筒中拔出匕首,她想也不想,当刃抓去,利刃割入肉掌,顿时疼入心扉。

她从不知道自己这么硬气,一声没叫,反愤怒不已,激起骨子里的烈性,对着那贼人的头脸张嘴咬去,那贼人痛的狠了,反手抓她头发——她倔强性子发作,任由头皮和掌心疼的皮开肉绽,咬紧牙关,就是不松口,一手握着金簪继续用力刺。

最后那贼人扯去她一络头发和一片头皮,她咬下他半只耳朵……”

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明兰请薛先生用心教育了蓉姐儿,蓉姐儿自始至终都没有害过明兰,甚至还奋不顾身救了团哥儿。

昌哥儿呢?顾廷烨给他请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教过他东西吗?我们不得而知。

可能是曼娘把他“保护”得太好,老师根本没有办法接近他,更谈不上教育了;也可能是这个老师没有师德,见昌哥儿母子不受宠,干脆敷衍了事。

蓉姐儿,她最终出落成一个优秀的女子。并且原著里,她最终嫁给了从小青梅竹马,常嬷嬷的孙子常年。

而常年,从小就聪颖好学,人品贵重。所以蓉姐儿最终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昌哥儿,他的人生不过四个字:弃子,“棋子”。

于父亲,他是弃子。于母亲,他是“棋子”。

何其哀哉!

写在最后:

不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父母的影响,又或者是老师的教育,人的一生,从一开始,你的选择便决定了你的命运,选择大于努力。

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当你在一个环境里待太久后,我们会忘记选择,甚至讨厌选择。我们太喜欢现在这样安逸的日子了。以至于当你明明有机会做出选择的时候,却轻易丧失了改变的机会。

所以,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可以出去走一走,适当放空一下自己,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路,不要轻易放弃改变的机会,因为你要为自己将来的人生负责。

毕竟我们也不希望,将来身边的朋友都功成名就时,而自己却碌碌无为。

我只恨昌哥儿从来都没有自己选择命运的机会,于是有了他短暂悲惨的一生。比起他来,我们何尝不是幸运多了?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有对的人,机会来临时自己也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请记住: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0 阅读:1968

微谈说影视

简介:独立撰稿人,专注影评剧评,微谈在身边,陪你看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