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测试的高超音速导弹,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突破啊,离实际应用还远着呢。甚至可以大胆地认为美国在10年内很难搞出来有实用价值的高超音速导弹。这里的确是有咱们卡美国脖子的地方。
雷神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和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分别发出推文说,两家公司合作研发的“高超音速吸气式概念武器”(HAWC)刚刚成功完成了第二次飞行试验,称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标志着下一代战术导弹系统的研发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
首先是美国研究高超音速导弹的团队一共有三个,这次是雷神和诺斯罗普·格鲁门一起研制的带有超燃冲压发动机的HAWC,还有一个团队是洛克希德马丁在研制ARRW(普通高超音速滑翔体),成功了一次失败了一次。
再有就是NASA直接下场的Hyper-X,也就是咱们经常提到的X-51
都是顶级的研发团队,但是愣是把美国货做成了日本车,这些高超音速武器做的是一个比一个小,做实验是可以勉强地达到目标的,但是并不具备真正的实战可能性。
原因其实是在于美国和苏联当时签订《中导条约》自废了一段时间武功,这些高超音速武器都属于中程导弹的范畴,当年是不能展开研究的。所以美国从1990年代开始就只能做各种相关的边缘研究,但是问题上美国的军事武器研究都是做招标制的,各个研究武器的公司本身都是竞争对手。信息和资料的共享并不通畅。这也进一步地拖慢了美国研制高超音速武器的进程。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咱们在卡美国的脖子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没看过《火星救援》在电影中为了为太空中的飞船提供补给,美国发射了一枚载有食物的火箭,最终这枚火箭由于共振的问题在发射后爆炸了。
结构振动和共振在火箭上是致命的。它会导致高速飞行的火箭解体。其实火箭还好,毕竟飞行几十秒钟之后 就进入空气稀薄的高空乃至没有空气的太空。只要坚持这几十秒火箭不解体就是大体安全的了。但高超音速武器不同,它们要以极高的速度在大气层内飞行。飞行路径上的空气会无时无刻不停地让高超音速武器无规则的震动,这些震动是目前各个国家高超音速武器研究项目中导滞失败的最大原因。而且震动是随机无规则的,因此你不能保证“这次”实验成功了“下次”实验也能成功。
类似于俄罗斯的匕首导弹
其实是采用了战斗民族一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堆料,直接加大材料的厚度和强度,造出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高超音速武器,这个方式他们在米格-25上也是用过的。
而中国的方式则不一样,大量的复合材料和特种陶瓷的运用,让我们的高超音速武器和俄罗斯的比起来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品。
美国的三个团队是走的精密化道路,做小做快,例如X-51上的进气道设计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这点咱们必须不吹不黑,客观认识现实。
但精密设计的问题就是部件之间的稳固程度必须得到保障,这里就和震动抑制直接对立起来了。轻微的震动就会导致结构的变形和失效,这个问题在美国是无解的。当年X-51的研制在披露的时候W君还在上学呢,和导师聊过这个飞行器,至今还记得导师说过,这玩意要能成功至少还得30年,现在想想一语成谶。
问题就在于振动模拟实验美国自己做不了,目前这个领域是中国领先世界30几年。
这个东西可以精确地模拟和记录分析火箭和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飞行时候的震动状态。用来做火箭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结构优化。
高超音速武器只有过这个台子,才能真正的优化设计。否则设计只能靠“猜”。
咱们的振动台也向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出口,但是条件定的其实挺苛刻的。必须中国工程师安装、调试、操作和分析数据,不得用于武器研究。
美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发设计完全不能借着这种设备进行研发,所以就只能搞很小型号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利用小结构来变相的提高整体的坚固性。按照目前他们的实验结果,再做大其实都是指数级的难度增加。所以,十年内搞不成的。在这个领域美国没有什么弯道超车,只有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