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将至,春雨纷纷,人们感受到暖意的召唤,出门踏青赏花。
大家都知道清明,可是四月初还有个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并不广为人知。
寒食节比清明早一两天。寒食寒食,顾名思义就是禁火,吃冷饭。热饭不香吗?为啥要吃冷饭呢?
寒食节的故事
有人说在石器时代,旧火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人们在春天选定个日子灭旧火,钻木取新火。
但有一个流传更深远的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从国内宫廷斗争逃出,在各国颠沛流离十九年。终于苦尽甘来,回国登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绘者:瞿谷寒)
晋文公不忘这些年忠心跟着自己的老伙计们,一个个都论功行赏。
大家各得封赏,心满意足。
文公怕封赏有遗漏,还张榜公示:有功者可以自己申报。
过了几天,宫墙上突然出来个无名帖子,上面写道:
“有龙失所,到处奔走,数蛇相从,历经辛苦,一蛇无穴,有谁顾怜”
文公看到,猛然想起:“这是介子推在怪我啊,当年在卫国没东西吃,是他割了自己的大腿肉给我吃,我居然把他给漏了!”
文公的回忆:介子推割肉献主
他马上命人去找介子推前来。
可是他家已人去房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介子推归国时,第一功臣狐偃居功自傲,介子推很看不起他,不屑和这样的人做同事,所以托病在家,每天靠打草鞋为生。
邻居告诉他,文公已发补赏公告了,不如前去领赏。
介子推说:“我身体不好,也没兴趣做官,打草鞋足够维持我和母亲的生活,讨来些财物,也无大用。”
他母亲听了,就劝他:你为文公奔走辛苦十九年,也曾割肉救他性命,何不拿些赏赐,也强过每天艰苦打草鞋。
“文公很贤明,但朝中有人功利性太重,我很讨厌这样的人,宁可终身打草鞋!”介子推说起狐某人,就心中愤愤。
“就算你无意功名,起码去见见文公,功劳不可埋没呀”,老母又劝。
“不了,我既然无所求,也就不必见了。”
老母道“既然你有这个志气,咱们隐居到山里去,也免得有人来纠缠”,于是他们前往绵山(今天山西省名山)。
另一边,文公见找不到人不愿罢休,查到是介子推的邻居写的那份无名帖。邻居给文公带路,去绵山寻访。
找了几天,并没有踪迹,文公很焦躁,道:“难道介推就这么恨我吗?听说他非常孝顺,如果放火烧山,想来他肯定会背着母亲出来见我。”
同去的魏犨(chou一声)嫉妒心大起:“大家都是陪过主公吃苦的,介子推凭啥这么端这么大架子?”。
魏犨指挥兵士开始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路给介子推逃生。
风烈火猛,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野兽死伤无数,就没见有人出来。
火灭后,文公派人搜山,见一棵烧焦的柳树下,介子推与老母抱在一起被烧死了!文公大哭。
文公安葬了介推母子,在当地立祠庙,将绵山改为介山,并规定以后在这个日子不许生火。
他还把烧焦的柳树拿回去做成一双木屐,每次低头看到,都不免缅怀道“悲乎,足下!”。足下这个敬称也由此传世。
寒食节的历史发展
今日的绵山已是5A级景区
文公烧死介子推后,寒食节在晋国范围内的流传开来。这件事并非完全是民间口传,空穴来风,而是在《后汉书》《晋书》等众多史书中提及。
东汉末年,曹操掌权,他发现山西某些地区有初春寒食的习俗,下令严格禁止(很好奇出于什么目的)。
晋朝时司马家因对晋国有国号同名的亲近感,又恢复并推广了这个节日。
寒食节是冬至后105天,距离清明节只有一到两天,在民间的功用与活动也越来越重合。唐代宗时,索性下令将这两个节日归并为清明了,寒食节就这样慢慢地离开了大众视野。
寒食节与书法文化
苏轼有一部《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这是他被贬在黄州过寒食节时遣怀所作。“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诗写得苍凉多情,书法也光彩照人。
你的家乡有过寒食节的习俗吗?一般会吃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