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在美国定居20年,竟然不曾回国探亲,甚至对病危的母亲也不闻不问。
这样的行为本该招致千夫所指,然而,当事情的来龙去脉被揭开后,网友们的态度却出现了惊人的转变。
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一个人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又能让网友们集体改变立场?
病危母亲的心愿
2019年下半年,郭巧娣的肾病日益严重,医生诊断她已经到了病危阶段。
面对生命的倒计时,郭巧娣向家人吐露了自己最后的愿望,见自己的小儿子一面。
她的弟弟郭学武决心再次寻找这个已经失联多年的外甥,希望能够完成姐姐的心愿。
为了找到王永强,郭巧娣的家人求助于当地媒体。
这则新闻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众多热心网友纷纷加入到寻人的行列中。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寻人的信息如涟漪般扩散开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这个发现让郭巧娣的家人看到了希望。
虽然电话一直未能接通,但他们仍然抱着希望,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七字回应
2019年12月1日,经过多方寻找和联系,王永强终于做出了回应。
王永强的小舅舅郭学武在接到派出所工作人员的电话后,得知了外甥的回应。
郭学武向记者透露,王永强通过在美国的一位熟识的亲戚转达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苦苦寻找了20年,如今又面临生死离别的郭巧娣老人来说,这个回应无异于晴天霹雳。
王永强的态度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他无情无义,辜负了养育之恩;也有人猜测其中必有隐情,同情他可能经历过的困境。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艰难求学路
1969年,王永强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他就目睹了家庭的艰难处境。
父亲王纪生靠卖老鼠药维持家计,一天的收入仅有几块到十几块钱不等,全家人的生活处于勉强温饱的边缘。
家里甚至买不起学习用品,年幼的王永强常常在垃圾堆里翻找别人丢弃的铅笔头和旧本子来用。
然而,恶劣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磨灭王永强对知识的渴望。
相反,他将学习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和毅力。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挤出时间帮助家里干农活,然后点着煤油灯苦读到深夜。
1987年,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苏州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这个消息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家乡增光添彩。进入大学后,王永强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的资源,刻苦钻研,很快就在各门课程中脱颖而出。
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多次获得奖学金,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也为自己的未来深造铺平了道路。
本科毕业后,王永强的求学之路一路高歌猛进。他先后考取了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又成功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亲情反成枷锁
随着王永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开始有所改善。
然而,这种改善似乎激发了父母更大的期望。
王永强的父母将儿子的成功视为家族脱贫的唯一希望。
他们开始频繁向王永强索要钱财,不仅要求他承担家庭的日常开支,还期望他能够一举改变整个家族的贫困状况。
起初,王永强试图理解父母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但随着索求越来越频繁,金额越来越大,这种压力开始严重影响他的学习和工作。
更让王永强感到困扰的是,父母的行为开始影响到他的社交和职业生活。
他们多次闯入王永强的学校和工作单位,大声索要金钱,这不仅让王永强感到极度尴尬,也给他的学业和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即便在王永强结婚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新婚的喜悦很快被家庭的索求所掩盖,这无疑给他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999年,在即将出国深造后,他从日本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并承诺会寄钱回家。
但仅仅三个月后,当母亲再次打来电话索要钱财时,王永强的忍耐终于到达了极限。
这持续不断的经济压力不仅影响了王永强的学业和事业,更给他的婚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不仅选择与妻子离婚,更彻底切断了与家人的所有联系。
结论
王永强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有时候,血缘关系非但不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助力,反而可能变成束缚个人发展的枷锁。
他的选择虽然看似无情,但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过度索求时个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北晚在线 失联20年北大博士后被找到,却拒绝相认,家人:失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