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独孤伽罗仍被称为隋文帝的“宠妇”,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岁月如歌梦未央 2025-03-20 17:24:46

隋朝疆域图 图片来自网络在我国数不清的帝后中,能够保持一夫一妻,长期同寝同住的除了明朝的明孝宗和张皇后,也就是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了。据《旧唐书 玄宗诸子传》:隋文帝取宠妇之言,废太子勇而立晋王广。把一位已经57岁的老妇人称为“宠妇”,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不得不说是个异数。在历史上,独孤后的名声毁誉参半。称赞她的人认为:独孤后是一位政治女强人,辅佐隋文帝杨坚在开创和建设隋朝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功莫大焉;贬低她的人认为:独孤后生性嫉妒,在后宫独霸隋文帝,而且被杨广欺骗,蛊惑杨坚废掉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终酿成了强盛一时的隋朝二世而亡的惨剧,罪莫大焉。一面是功莫大焉,一面是罪莫大焉,都反映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独孤伽罗在隋朝历史上确实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隋文帝杨坚像 图片来自网络独孤伽罗与杨坚的感情是真挚的爱情独孤家族和杨氏家族都是北周的顶级贵族。自西魏时期始,就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说法,而独孤家族的族长独孤信和杨氏家族的族长杨忠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说,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婚姻绝对是门当户对的一对。可不巧的是,这对少年夫妻当结婚月余,独孤信就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逼自尽,而杨家也因为和独孤家族站在一起,受到了池鱼之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剧变,杨坚和独孤伽罗这对少年夫妻并没有因此而感情受损,反而互相扶持,共度时艰。在感情上,二人互相之间更加怜爱,在情浓之际,许下了誓无异生之子的诺言。据《隋书》记载: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由此看来,独孤后不允许杨坚在后宫找其他女人是有所本的,并不是单纯嫉妒的问题。而杨坚呢,也基本上坚守了自己的诺言,杨坚所生五子五女,皆是独孤后所出。由此看来,杨坚确实是位好丈夫,这对于久居高位,甚至一代帝王来说,尤其难能可贵。独孤家族自独孤信死后,其家族已经没落,独孤家族在政治上已经对杨坚起不到助力作用了,而独孤伽罗失去了家族的庇佑,一切都要需要仰仗杨家,独孤伽罗根本无法制止杨坚对女色的占有,可她却偏偏做到了。

隋文帝真像 图片来自网络历史上对杨坚的评价很高,但其中也有不如人意之处,“惧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其实,大家只要用心想一下就会了然,独孤后对于杨坚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而言,究竟有什么可怕的呢?杨坚究竟怕独孤后哪里呢?这哪里是怕啊!这就是爱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据《隋书》: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试想一下,每当我们下班,爱妻在门口等着接你,夫妻二人相视一笑,一天的疲惫是否会瞬间消失?夫妻之情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这种感情没有对错,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能。因此,在历史上记载的独孤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爱情,做出一系列的排斥其他女人的举措,其手段或许恶劣了些,但是她却没有错。我们不能以正常的帝后关系来衡量隋文帝和独孤后这一对皇帝夫妻,如果把这两人放在正常的夫妻关系中来看待这件事,就会觉得这符合常理。可令人遗憾的是,历代史官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皇帝就应该嫔妃一大堆,独孤后不允许其他女人来染指自己的丈夫就是妒妇。这没道理啊!

独孤伽罗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独孤伽罗为什么要建议杨坚废太子不可否认的是,独孤后是一位身具政治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辅佐下,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隋文帝杨坚也被后世评价为雄才大略、极具气魄的帝国统治者。按照当代人的说法,军功章既有杨坚的一半,也有独孤后的一半,这个评价是不为过的。按照后世人的逻辑,女人干政,就是所谓的“牝鸡司晨”,是违反封建社会礼法的。即使干政的女人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也是要被打压的。据《隋书帝纪第二》: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在这段描述中,独孤后一方面被称为“哲妇”,一方面又被视为废嫡的祸首,看起来很矛盾。其实,这就是后世人对女人干政的一种政治打压,可即使是这样,他们也不得不称赞独孤后是“哲妇”。按照唐朝魏征等人的逻辑,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杨广,而废黜杨勇,改立杨广又是独孤后的主意,因此,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被魏征按在了独孤后的头上。据《隋书》: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献德异鳲鸠,心非均一,擅宠移嫡,倾覆宗社,惜哉!在这两段记载中 ,魏征把矛头直指独孤后,认为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独孤后改立了杨广所致。

《隋书》 图片来自网络本人认为,魏征的这个观点是偏颇的。杨坚和独孤后废掉杨勇改立杨广并不是史书中说的那样是仅是因为杨勇宠爱姬妾,花费无度,违背了二人一贯提倡的远声色和节俭作风,而是杨勇正妃元氏的暴死使得杨坚和独孤后认识到,杨勇这一系列行为严重违背了独孤皇后重视世家门阀联姻关系、保证宗法权力的稳定过渡的政治理念。独孤家族和杨氏家族本身都是关陇贵族出身,隋朝又是在关陇贵族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死了一个元氏是小,可是作为继承人的杨勇对隋朝赖以起家的根本关陇贵族的不重视态度暴露出了杨勇在政治上的低能和短视。这样一个政治低能的太子,杨坚和独孤后又怎么放心把隋朝交到他的手里呢?反观杨广,其行为方式完全符合杨坚和独孤后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因此,为了隋朝的长远利益,杨坚和独孤会才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我们不能因隋朝亡于杨广之手就来指责独孤后,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杨广为太子是正确的政治选择。杨广即位后做的也不差,只不过他好大喜功,严重透支了民力,最终酿成了二世而亡的惨剧。其实,本人倒认为,杨广这么做固然是有其好大喜功的成分在内,但在杨广内心深处,未必不抱有想通过自己的建树向世人展示杨坚和独孤后立自己为太子的英明性。独孤后废杨勇改立杨广并不是独孤后喜不喜欢哪个儿子的问题,我们如果单纯以个人的喜好来评价独孤后的废立,不仅观点显得过于浅薄,而且严重侮辱了独孤后的政治能力。魏征之所以在传记中把矛头直指独孤后,其逻辑的基点是建立在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前任是隋炀帝杨广,所以才把矛头指向了独孤后,认为如果不是独孤后立了杨广为太子,李唐王朝哪里能够灭掉隋朝,因此,直接的责任人就是独孤后。本人认为,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的逻辑思维是混乱的。假设隋朝亡于杨勇之手,那责任是谁的呢?如果隋朝不是亡于杨广,而是亡于杨广的孙子或者重孙之手,那责任人又是谁呢?按照魏征的逻辑,是否也要把责任按在独孤后的头上呢?

隋炀帝杨广像 图片来自网络“独孤误我”的真实性按照《隋书》的说法,杨坚高呼“独孤误我”的前因是杨广看上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一时间色心大起,动手调戏,随即被宣华夫人举报。据《隋书》记载: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而且,隋文帝说完这句话后,马上要召见的儿子并不是杨广,而是杨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杨广的弑父。这件事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调戏—举报—独孤误我—召见杨勇—杨广弑父这个逻辑关系里面最核心的是杨广调戏宣华夫人。那么,杨广是否真的调戏了呢?宣华夫人也是个异数,在隋朝的后宫内,除了独孤后,也仅有宣华夫人陈氏有宠。据《隋书》: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本人分析,在独孤后的严防死守,甚至不惜杀死尉迟氏的控制下,终于使得杨坚开始不满起来。后来虽然在高熲、杨素二人的劝解下夫妻二人涛声依旧了,但前提是二人应该是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二人各退一步,即独孤后可以挑选一个她同意的女人进御,杨坚答应只选一个女人。就这样,出身南陈皇室的陈氏被独孤后选中,成为了隋朝宫廷内第二个可以陪杨坚睡觉的女人。陈氏这个女人并不简单,并不是如史书中描述的那样纯粹是个受害者,而是在废杨勇改立杨广的事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一个人。

宣华夫人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据《隋书》记载: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由此可见,杨广和宣华夫人还真的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在杨勇被废事件中,陈氏应该是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换句话说,宣华夫人就是杨广在后宫中的一个眼线。如果杨广确有羡慕陈氏美色之意,即使陈氏不同意,那也不会在杨坚面前举报他,因为陈氏应该知道,自己的举报对杨广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且,如果杨广因此而被废,那复位的杨勇又岂会饶过当年在废太子之时为杨广出力的自己呢?因此,从任何角度来说,陈氏都不应该举报杨广,因为这对她没有任何好处!鉴于此,本人认为,所谓的调戏—举报—独孤误我—召见杨勇—杨广弑父等一系列事件都是李唐王朝炮制出来的,用以污蔑杨广得国不正,反衬自己是正义之师的手段而已。独孤伽罗之所以能够以57岁高龄仍被唐朝的史官视为隋文帝的“宠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二人之间是有着真挚的爱情的,所谓的“惧内”就是二人爱到极致的一种体现。二人向往的是一种正常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随着杨坚地位的上升而得到改变。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59岁的的独孤伽罗带着太多的不舍在永安宫奄然而逝。失去了爱妻的隋文帝杨坚开始沉湎于酒色,但这不是杨坚的放纵,而是杨坚是想要从这些女人身上寻找独孤伽罗的影子,可令人失望的是,他失败了。二年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遗命与皇后合葬,他终于可以去见那个在十四岁时就陪伴着自己的小伽罗了。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