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面对失能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鉴策史海说社会 2024-11-19 04:40:31

2024年最新全国人口数据出炉,全国老年人口2.97亿人,占比21.1%!

而在老年人群中,还有3500万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

就连北大教授都发文感慨,照顾失能老人太过艰辛,可想而知普通家庭照护老人有多难。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摆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北大教授发文引热议

如今社会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老人外加照顾孩子是常有的事。

如果老人还有行动能力,还能帮子女分担一些压力,可是一旦有一名老人失能,全家都要受累。

今年4月,北大教授胡泳在社交平台发布一篇名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文章。

一经发布瞬间火爆全网,不少人表示在文章中找到了共鸣。

胡泳今年50多岁,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

在别人看来胡泳算得上人生赢家,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但是胡泳却感到有些心酸,因为他家中有着一位失能老人。

他的母亲今年85岁,三年前不幸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胡泳教授

而他也因为晚婚晚育,孩子现在还在上学阶段。

虽然他是大学教授,但是也和普通人一样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

自从母亲失能以后,胡泳就需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顾她。

每天给母亲喂饭,擦洗身体,换洗衣服,擦屎擦尿等等。

在忙完这一切后他还要赶紧回到学校上班。

胡泳给母亲喂水

回家之后再重复一遍,同时还要照看孩子。

一开始胡泳觉得还能应付过来,可是渐渐的就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母亲的痴呆症越来越严重,她开始忘记很多事情。

有时候晚上还会大吵大闹,搅得一家都不得安宁,你在收拾东西,她可能反手就给打翻。

虽然知道母亲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仍然让胡泳变得疲惫不堪。

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胡泳只能减少工作和其他事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他只待在学校和家里,哪也没去。

每天六点起床,带母亲吃饭,洗漱,晒太阳,而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有时候还很不配合。

此时母亲已经失去了正常表达能力,坐在轮椅上支支吾吾。

胡泳母亲

但是胡泳却能很快理解母亲的意思,将她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看着远处几个正在玩耍的孩童,母子俩都感到一阵平静。

就在这段时间,胡泳也是抓紧机会回复一下消息。

回到家送走孩子后,胡泳也要抓紧上班。

胡泳收拾完准备上班

虽然母亲忘记很多事情,甚至忘记儿子的身份,但是她仍然没有忘记关心。

“你要走啊,你有饭吃吗?”胡泳则回应道:“有饭吃,我下班就回来”

有时候母亲还会反复的问,但是胡泳每次都会回应。

记者采访教授

随着文章的爆火,不少记者也采访了胡泳。

在接受采访时胡泳说道,其实有很多人劝他把母亲送到养老院算了。

你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学术研究上,这可比照顾母亲的贡献要大多了。

但是胡泳拒绝了,自己作为子女本就有义务照顾父母,不能因为她失能就放弃赡养。

说道这里,胡泳也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他对记者说,虽然自己有孝心,但是毕竟自己不是圣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有时候母亲在那吵闹,或者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的时候,自己也会生气的大声吼她。

但是吼完自己又有些后悔,不应该这样对待母亲。

想想小时候,自己也是调皮捣蛋,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母亲不是照样包容他。

记者又问道,你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去发表的这篇文章?

“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我此前没有料想到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胡泳说。

而在照顾母亲的三年中,自己的感受也大有不同。

自己的学生很多都是00后,这时候他们的父母也才刚刚开始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而我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他们才知道父母有多艰辛。

胡泳与家人合照

同时也引发更深度的思考,将来他们是否有能力去照顾失能的父母,或想得更久远一点,自己将来失能又该如何自处?

其实在文章发布以后,很多人都把自己当成女性。

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这种照顾老人的活基本都由女性完成。

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把照顾家人的责任,全都一股脑的甩给女性。

胡泳教授接受采访

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大家真实感受到照顾失能老人的人感觉。

说完这些,胡泳也补充说道,其实自己还算是幸运的。

自己是大学老师,相对来说自由时间更多,不需要抽太多工作时间来照顾老人孩子。

而且自己有兄弟姐妹,也可以分担一部分压力。

处境更难的则是自己的下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的压力更大。

胡泳教授工作

以后朝九晚六的上班时间,让他们难以抽身投入家庭生活,内心也备受折磨。

当然在诉说照顾失能的老人艰辛之外,作为教授的胡泳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老病死的一些看法。

生在人生中其实只占据了一小部分,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老病死的过程。

但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生的部分,而从内心深入抵触老病死,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对社会的启事

除了以上内容,胡泳也写到如今的社会对老年人的一些“不友好”。

就比如北京很多地方都是楼梯,没有缓坡,这无疑会增大老人的出行困难。

你不能指望一个老年人去爬楼梯,而且更多的老年人还是做轮椅。

甚至有的地方本来是通的,却要人为地立个栏杆。

胡泳表示每次和家人出去吃饭,他要先打电话到饭店,不是询问有没有位置,而是是否方便坐轮椅的老人出行。

如果没有条件那么吃一顿饭就会变得非常麻烦,这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一家人的吃饭心情。

另外社区医院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中大型医院都装有电梯还算方便。

然而在社区医院往往没有这些设备,甚至连通道也没有。

没有办法只能和自己的哥哥一起把老人抬到医务室。

而社区医院也是老人经常去往的医院,不可能挂个水或拿个药还要坐车前往大医院。

所以社会中很多设计其实是围绕年轻人的,他们年富力强,爬个楼梯并不是难事。

如何避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首先在养老问题上,最为重要的是养老院的建设。

据统计到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

然而我国老年人口却有2.9亿,哪怕有两亿人在家养老,养老院也住不下剩下的老人。

因此需要快速推动养老院的建设与发展,更快适应将来的老龄化社会。

除了养老院建设,护工的专业性培训也必不可少。

在此之前有太多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让大家胆战心惊,谁又愿意让自家老人受到折磨呢。

因此只有经过职业化发展,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在专业化方面也要努力,因为很多养老院的护工并不专业。

他们只能简单照顾老人生活,却对其他需求视而不见。

比如瘫痪的老人想出去晒晒太阳,但是护工觉得太过麻烦,就不愿意带着老人外出,这无疑会给老人的精神带来影响。

一些养老机构和社区虽然也提供了一些娱乐活动,但往往形式单一,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总结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下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想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个人,政府的政策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养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让老年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信息来源

1.凤凰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2024-4-10

2.澎湃新闻《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未来独生子女处境更难》2024-6-11

3.虎嗅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2024-4-9

0 阅读:0

鉴策史海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