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5月,贵州顺利申报实施以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为核心的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武陵山区山水工程”),重点建设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芙蓉江流域水土保持修复、洪渡河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复等五个单元共计24个子项目,涵盖铜仁8县2区和遵义市务川、正安、道真、凤冈、湄潭、绥阳、余庆7个县(区),总投资50余亿元,其中铜仁部分总投资为40余亿元。历经3年实施,武陵山区山水工程项目全面完成。目前,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更加巩固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注脚。
仲冬时节,记者来到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街上村,麻音河河水清清,沿岸景美,两岸田间绿意融融。
今年,麻音河袁家至大土角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实施,街上村2.7公里长的河道焕然一新。
麻音河袁家至大土角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之前因为河道狭窄,一到雨季,河水猛涨,附近的农田都会被洪水淹没。”村民马尚明回忆说,“现在河道治理好了,防洪抗旱能力提升,有利于村里产业发展。”
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实施以来,铜仁、遵义两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通过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一体化生态修复,一个个绿色发展故事在武陵山区大地上不断书写。
两市共推“一项工程”
乌江干流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是武陵山区山水工程的一个重要单元。
去年,德江县长丰乡堕坪村实施挂坡地水土保持160亩,提升了农田生态功能,让过去“不毛之地”变身“绿沃良田”。
“在这样坡度大的山区,如果没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开之田会前功尽弃。”德江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文进峰介绍。
梅江河所处的芙蓉江流域,是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另一个单元。2022年,遵义市道真自治县针对芙蓉江支流梅江河启动实施水土保持修复,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
“以前的梅江河,可不像现在这么清亮嘞。”道真自治县自然资源局三桥自然资源所所长王世伦坦言,“河道治理前,因淤泥和生活垃圾长期堵塞,每逢雨季,梅江河周边的农田和房屋被淹受灾。”
武陵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山水工程聚焦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问题,围绕遵义市凤冈、余庆、湄潭3县和铜仁市德江、沿河、思南、印江、石阡、松桃6县,面积约14151平方公里。
洪渡河、芙蓉江作为乌江左岸支流。洪渡河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复单元总面积4643平方公里,涉及遵义市务川、凤冈、正安、湄潭4个县和铜仁市德江、沿河2个县。芙蓉江流域涉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正安县和绥阳县等3个县区,面积7088平方公里。
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涉及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玉屏自治县、松桃自治县,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5.3万余亩。
目前,铜仁、遵义两市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已全部施工完毕,并100%完成项目市级验收。
2022年底,“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名列其中,成为贵州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条廊道”拓宽黔金丝猴生存空间
江口县实施农田生态功能提升。
“看!‘老朋友’来啦!”
采访时,江口县太平镇凯文村党支部书记谭勇一声惊喊指向窗外,记者顺着谭勇手指方向,看见几只梵净山精灵以最快的速度窜进附近的山里。
谭勇口中的“老朋友”,正是“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
武陵山区域主峰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唯一生活家园。
梵净山脚下的凯文村二坝组,四周青山环抱,公路两旁的枫杨树枝叶茂盛,在公路上空形成一条“树桥”廊道。
“‘树桥’便是前两年修建的生态廊道,”谭勇说,“黔金丝猴频频露面,传递出令人欣喜的信息——生态廊道效果向好!”
“一条生态廊道,把梵净山方圆十里连成了一个整体。”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金厂管理站护林员陈壮丽感叹道,“以前这一块因人为烧荒,导致自然恢复速率极慢。日常巡护中别说是黔金丝猴,藏酋猴都很少看到。现在麻溪坳隧道北部动物多了起来。”
当地在麻溪坳隧道上方及北部区域种植了黔金丝猴食源性树种青冈、四照花、武当玉兰和猕猴桃,为黔金丝猴提供取食植物,拓展其生境空间。
“梵净山东北部自然山林作为黔金丝猴等目标物种生境拓展区,我们通过邻近森林生态系统生境改善、沿线食物诱导和绿植培育等方式,引导黔金丝猴等动物安全、不受影响地通过生态廊道向拓展区迁徙。”设计方西南能矿建设有限公司杨锐说道。
铜仁把建设生态廊道作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江口县太平镇二坝、松桃自治县乌罗镇、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建成习家坪、二坝、长岗岭、马溪河大桥、麻溪坳、雀子坳、核桃湾等7处生态廊道,全形成全长46公里生态廊道带,拓展以黔金丝猴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今年11月,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第四部分专栏10展示了贵州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铜仁市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项目的实施成果。
生态修复护好“一脉青山”
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丰勇村,在距离村里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地块——杨立掌锰矿山。
杨立掌锰矿修复前,拍摄于2021.6.25。
抬眼望去,经过土地平整复垦后的矿山重披绿衣,一排排灌木、乔木错落有致、向上生长。
很难想象,眼前的绿意盎然之地,曾是废旧矿区和废渣堆积处。
杨立掌锰矿修复后。
大半辈子都在和杨立掌矿山打交道的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梁胜勇告诉记者,矿山曾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长期采矿,该矿山场地地面建筑、地面硬化、废渣堆积,对地形地貌景观、土地植被资源破坏严重,堆积体边坡高度大且坡度陡,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2021年5月,矿山正式关停,当年10月开始生态修复。
建筑物拆除、硬化地面、场地平整、排水沟清理与修复、全面覆土复绿……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目前杨立掌锰矿山已全面恢复成乔灌草综合性林地,新增乔木11767株、灌木5884株,生产生活环境和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从采矿人到矿山修复的见证人,再到如今矿山的守护人,梁胜勇坚信,只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无独有偶,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广怀村因村里废弃料场影响,村里生态环境失了色。
绥阳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工作中心工作人员韩重阳介绍,2022年,芙蓉江上游宽阔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实施,让这片荒地已变成林耕地。
该项目总投资1.18亿元,涵盖保护保育措施、农田生态功能提升、人类活动缓冲带、林业生态功能提升和矿山修复等5个方面。
“铜仁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等原则,统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重塑,共修复613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率100%,形成新增耕地593余亩。”铜仁市山水办副主任何勇军告诉记者。
“一方田地”带动两地百姓富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陇坪村是全县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
今年3月,以赶子水为试点的石漠化治理在陇坪村拉开帷幕。该县山水工程项目施工负责人范理告诉记者,“当时赶子水是一个荒石坡,没有可以上山的施工路。我们用了半个月时间才挖出一条路出来。这是为老百姓造福的民生工程,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凿碎硬石、填土平地、砌筑浆砌石挡墙、“客土”回填造地、植被造林……100亩、200亩、400亩,很快,一块块石梗梯田拔地而起,整齐划一。记者现场看到,经过整治后的坡耕地变成层层梯土,生产道、机耕道四通八达,坡面水利设施也日益完善。
望着自家 “整形”后的土地,村民侯天飞笑逐颜开。他说:“以前一锄头挖下去当当响,一个石窝窝里也只能种一株玉米。现在家里有四亩地经过整治,来年肯定有个好收成。”
得益于“芙蓉江流域生态综合整治项目”,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梅江河生态环境变好了,2022年,该县引进专营水上运动的企业在当地投资发展漂流项目。
河流滩涂变漂流乐园,梅江河已经成为黔北暑期旅游线上的热门景点,带火了三桥镇的乡村旅游。
万山区谢桥街道牙溪村石竹河沿岸,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治理和复垦,将曾经水打沙压的400亩荒地变成了可耕种的良田。
牙溪村村民张兴木高兴地说:“荒地修复好了,现在我们种的黄瓜个头大、品质好,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实施以来,乌江、沅江流域涌现了更多“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和美乡村。
通讯员 陈林 李紫英 田莉莎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安慧芳
三审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