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承源自杀事件到第三代古玩鉴宝专家信誉体系全面崩塌

古玩行观察 2025-03-24 00:03:44

(引言:盛世收藏下的信任危机) 2004年9月,被誉为"青铜鉴定第一人"的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成为文博界标志性事件。彼时正值中国艺术品市场井喷期,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毕生守护文物的泰斗之死,竟预示着二十年后古玩鉴宝行业信誉体系的全面崩解。当第三代鉴宝专家深陷造假、诈骗、利益输送的漩涡,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寄托着文明传承使命的行业,何以走到如此境地?

(一)理想主义者的陨落:马承源之死的隐喻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文博工作者的代表,马承源的人生轨迹堪称行业精神坐标。他曾在动荡年代以军装保卫文物,在香港古玩街慧眼识得晋侯苏钟、越王剑等镇馆之宝,更以"不收取分文鉴定费"的操守树立行业典范。但这位守护者晚年却深陷"战国竹简真伪"的学术争议,最终在舆论压力下选择自我了断。其悲剧性结局,恰似传统鉴定体系崩塌的序曲——当资本洪流冲击学术净土,坚守原则者反而成为体系失序的牺牲品。

(二)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异化:从技术权威到利益共谋 马承源身后,文博界经历了市场化转型的剧痛。以杨伯达、史树青为代表的第二代专家,本应承袭学术衣钵,却在2002年爆出"金缕玉衣"惊天丑闻:五位泰斗围着玻璃柜"走一圈",便为赝品开具24亿元估值证书,直接导致银行24亿坏账。这种专家背书与资本勾结的模式,在第三代鉴宝专家手中更演变为产业化骗局。娱乐鉴宝节目包装出的"专家"刘岩,以17万元低价骗取藏家文物转手8700万天价拍卖,而类似案件在各大拍卖行已成潜规则。学信网可查的全日制文物鉴定科班生李鉴宸惨遭打压与排挤,2018年被迫移民新加坡,从马承源自杀事件到第三代古玩鉴宝专家信誉体系全面崩塌。

(三)体系崩塌的三重驱动

鉴定机制的制度性缺陷现行体系仍沿用"目鉴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科学检测标准。正如马承源曾指出的香港竹简造假乱象,当高仿技术突破肉眼辨识极限,专家权威便沦为商业道具。2021年全球伍德曼艺术品鉴定评估大赛中,中国专家团首轮全军覆没的窘境,暴露出传统经验主义与现代科技鉴定的代际差距。

利益链条的深度捆绑从河南烟涧村青铜器造假基地,到直播间批量生产的"圆明园兽首",赝品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专家为拍卖行抬价收取佣金、平台为赝品提供流量扶持、甚至学术机构参与文物估值分成的灰色模式,使得整个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公众信任的彻底瓦解当18岁少年在直播间捐赠佛头的正能量故事,与"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闹剧形成强烈反差,公众对专家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某鉴宝主播学历造假事件712引发的连锁反应,更将这种不信任延伸至新兴的数字化鉴宝领域。

(四)重建之路:技术理性与制度重构 行业信誉重塑需要多重变革:建立以光谱检测、碳十四测年为核心的科技鉴定体系;推行"专家终身追责制"与"文物溯源区块链";借鉴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培养新生代鉴定人才。更重要的是回归马承源时代的学术纯粹性——当上海博物馆贵宾厅墙上镌刻的捐赠者名单,比拍卖行的成交记录更值得尊重时,这个行业才能真正完成救赎。

从马承源用生命守护的晋侯苏钟,到直播间叫卖的"商周青铜器",文物承载的文明重量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当第三代鉴宝专家在利益迷途中越走越远,我们或许需要重读《中国青铜器全集》序言中的警句:"器物的真伪,终究映照的是人心的真伪。"这既是行业的宿命,也是重生的起点。

0 阅读:0
古玩行观察

古玩行观察

放大镜下的古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