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代的资本主义在清代得到发展?

悟后雨 2022-04-26 21:24:45

中国是否存在于远古时期的“资本家之根”,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百度百科全书上说:“在某些手工业工厂里,拥有资金和原料的工厂老板雇用拥有免费劳动力的工人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资本主义的雏形始于14世纪,学术界一般都相信,中国的经济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的。

当然,我并不认同“资本主义的雏形”,因为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光靠雇工就能代表着资本主义的雏形。中国也曾出现过“西汉说”,“隋唐说”,“元朝说”等等,中国几乎都是一段“资本主义”的萌发史。由于有很大的争论,最近的中学历史课本也换了个角度,变成了严瑾。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资本化特征的生产方式,这是学界所说的“资本主义的雏形”。到了清代,资本主义的雏形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校历史教科书

我们可以把劳动关系看作是一种资本主义的雏形,但事实上,明代确实有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明代中宁国的苏州一带,已形成了“以富张机养家,以小户乘机为业”的局面。“以人为单位,以机器为单位”的现象,即为“以人为本”的劳动形式。

但是,在明代,资本主义的雏形是零星的,稀疏的。从地理上讲,它的范围基本上限于江南;产业方面,主要是纺织产业。所以,在整个社会中,仍然是以男子耕种、妇女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农业为主。而越来越死板的独裁政体,也在抑制和妨碍着人类的发展与变革。”

明代织造机械--绣花织布机

同时,在清代,资本主义的雏形也得到了发展。就区域而言,清代的资本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在陕西、山东也有。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它并不限于纺织行业,而是包括陶瓷、冶铁业、造纸、煤炭、糖业,乃至农牧业。从规模上来判断,清王朝的手工业大量增多,所用的手工业规模也大大扩展。

为何近代的资本主义在清代得到发展?

首先,保证了发展的农产品。清政府进入中国后,勤政勤政,使国民经济持续复苏。“三藩之乱”平息后,大清王朝步入了“康乾”时代,农业生产也迎来了新的高潮,比如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超过十亿亩,总人口增至四亿,人均产量提高至310公斤,而明代仅为240公斤。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的商业化。据资料显示,清代中叶进入市场的谷物占5.24%,这个比例虽小,却是我国古史上的第一。

其次,农业的商业化,为发展手工业创造了大量的原料。随着我国的粮食增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已经出现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大量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烟草,甘蔗,油料,瓜果,小批量生产,多数投放市场。一些地方的经济作物比粮食还多,比如河北的成安县,有49%的棉田,28%的河南偃师县,22%的大豆,28%的台湾,28%的蔗糖。

第三,政府放宽了对人口的管制。至于农事,清代实行“摊丁入亩”,实行的是全国的人口普查,而不能对户口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人民的流动和自由。因此,有些农场主就会向城里打工。在手工行业,清代取消了“匠人”,允许“匠人”自由选择工作,并促进了“自由劳工”的流入。

康熙皇帝陛下的画卷

第四,拓展了国际和国际市场。清代实行了统一的国家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废除了海关,建立了漕运和驿站,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市场。那时,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四大商业区。很多村庄都发展成了市场,形成了市镇和城市。以福建为例,明代共有186家市场,至清代,乾隆时期已超过700家。清朝的市场,相隔50公里左右,俗话说:十里有茅屋,三十里有城池,五十里有城,在经济发展的地方,有二十多公里。

康熙在台湾统一以后,废除自明代起实行的海上禁令,在国内设立四个主要的关隘,使这个已被关闭300多年的沿海地区重新恢复了畅通,形成了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的格局。乾隆时期,尽管处于封闭状态,但通过广州与陆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通过查克图河进行贸易。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银子总共有几千万两。

在经济上,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重农抑商”转向了“重农通商”。清代把以往各种苦商、累商、困商、勒商的种种方针归纳为“六苦”,并予以取缔、废止。雍正曾说过,“穷商者,故穷其身”,“使商人无家可归,国库经常亏损,而经商则为金融,故利于国家。”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清代的手工艺发展。清代最兴盛的是丝绸,以江南为中心,到了乾隆时期,丝绸产业也得到了发展。比如在山东的莱阳,就有十几家丝绸手工艺作坊,其“多出口烟台,再经海外,创收十万两黄金”。乾隆时期的山西潞安,“上船的人数以千计”,“丝绸织造一万三千多台。

明朝南京的纺织厂,最多也就是十来台,而清代乾隆时期的织造厂却是“五六百台”,全市的织机更是“以万余计”。那时,一台机器要有两名工人,一台机器要一千二百到一千八百名,而南京则有六九九百名。

织物制图

明代私窑占了国内90%的比重,并有了其他的瓷器。清代以明代为代表的“粉彩”更甚于彩釉。清代陶瓷行业的雇用制度也很常见,比如景德镇就有二三百个窑址,常年灯红酒绿,匠人千百,不能借瓷器为生。

在矿产领域,私人采矿政策放宽,导致了矿产资源的迅速增长。举例来说,我国的铜矿以云南为主,共有35个铜矿,其中仅有一个在明代发展。乾隆三十四年,云南的铜产出达一千四百五十六万石,比明代多了五倍。陕西以冶炼为主,现有27家钢厂,135家高炉。在煤炭领域,康熙皇帝颁布了取消煤矿采掘的法令,使“煤炭工业大发展”。明代的煤炭窑洞,通常都是二十尺(五尺),清代则是一百多米。这几个工厂都是用人大户,所谓的“大厂”有“二三千人”,而那些“小厂子”则是“一千多人”。

员工可以是一日一薪,也可以是每月一次,也可以是一次一次。比如造纸工业,一名工人的薪水在二十五到三十个铜板之间,可以买到四公斤的食物,这个价格虽然很便宜,但却比种地要好得多。如果按照每月的薪水来算,大概是九百到一千两百。而且,矿工们的薪水也不低,比如在河北滦州,张钢开着一家煤厂,每天要雇佣一千多名矿工,一天能挣两百五十个铜板。

清朝工匠的薪俸情况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清代社会正处于由近代社会转向的过程,而且这一转变的倾向要超过明代。然而,从整体上看,清代仍是一个农耕社会,文化传统,因而难以从传统的经济形态中解脱出来。清代末期,农业仍是国家的主要支柱和主要产业。没有外界的干涉,这种转变可能会持续数百年。反观世界,西方世界都是工业文明,而清朝却是远远的落后于世界的。

0 阅读:11

悟后雨

简介:原创娱乐内容,爆料、评论,独特的视角解读娱乐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