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西野2万多人,敌不过胡宗南20多万大军,是谁暗中吸引火力?

俊驰评娱乐 2024-09-11 19:45:4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却未能持续太久。国共两党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1946年爆发了全面内战。随着战火蔓延,解放战争的硝烟很快便弥漫到了西北大地。

1947年初,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率领20多万大军挥师北上,直指陕西。面对这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劲旅,西北野战军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彭德怀麾下的西野,满打满算也不过2.8万人,兵力悬殊近10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共产党在陕西的根据地恐怕难以保全。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惊奇。就在胡宗南志得意满,准备一举荡平陕北革命老区之际,一位智者的目光早已洞察先机。这个人就是毛泽东。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大军,毛泽东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分析局势,制定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战略部署。

首先,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决定:放弃延安。这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十余年革命历程的圣地,就这样被轻易”舍弃”了。但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守住一城一地,而在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放弃延安,看似是退让,实则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为日后的反攻积蓄力量。

随后,毛泽东带领中央领导机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转战陕北。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一个巧妙的战术——”钉子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每到一个适合阻击的地点,就留下一小支部队作为”钉子”,而主力则继续前进。当敌人追击而来时,这些”钉子”部队就会给予沉重打击,随后又迅速撤离。如此反复,不仅消耗了敌人的兵力,还成功地分散了胡宗南的大军。

在实施这一战术的过程中,毛泽东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在陕西境内与敌人周旋。这支队伍虽然只有几百人,却成功吸引了大量敌军的注意力。毛泽东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甘冒生命危险,在敌后穿梭,只为给彭德怀的西野创造更有利的作战条件。

有一次,毛泽东一行来到一条汹涌的小河边。大雨滂沱,河水暴涨,所有的筏子都被冲走或冲散。眼看前有险阻,后有追兵,情况危急万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沉着冷静地说:”给我点一支香烟!”在周恩来为他蒙上被子,李银桥为他点燃香烟后,毛泽东坚定地说:”大家跟着我走,我就不信咱们还能出不去。”他带领队伍原路返回,在两座山之间的小路上前行。令人惊叹的是,就在他们头顶的山坡上,敌军正在行进,双方竟然擦肩而过而不自知。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仅体现了毛泽东的胆识,更彰显了他在危急关头的决断力。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毛泽东还派遣了另一位军事天才——陈赓。陈赓奉命率部在山西南部展开行动,不断攻打国民党的县城,但每次攻下后又不固守。这种打法不仅牵制了胡宗南的部分兵力,还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胡宗南不得不分兵增援山西,这进一步削弱了他在陕西的兵力。

正是在毛泽东、陈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胡宗南的20多万大军逐渐被分散、消耗。彭德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带领西野不断发起进攻,歼灭了大量敌军。西野的实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最终成长为一支能与胡宗南大军抗衡的劲旅。

当胡宗南的主力被歼灭殆尽时,他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出陕西。来时的意气风发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狼狈和失败的耻辱。而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转移到了西柏坡。虽然他在陕西的日子充满危险,但他的付出为西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无私精神所折服。他以一己之力,在敌后穿梭,每天都在刀尖上行走。他不顾个人安危,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正是这种精神,感染和鼓舞了无数共产党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们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毛泽东等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最终赢得了这场看似不可能取胜的战斗。

历史的天平总是会向着正义倾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之敌,不仅仅是因为战略战术的高明,更是源于他们所秉持的崇高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而真正的胜利往往属于那些能够运筹帷幄、敢于牺牲的人。

0 阅读:56

俊驰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