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来自英雄们的负重前行——走进沙家浜
吴志民
有我们这种经历的人,对京剧《沙家浜》,不仅熟悉剧情,还能唱其中的唱词。尤其对“智斗”一场更为钟爱。
《芦荡火种》,沪剧剧名。也是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此戏酝酿于1958年秋。1958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编剧文牧受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影响,很想编写一部反映新四军抗日斗争的现代戏,从南京军区拿来的一批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的材料中有《血染者的姓命——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经过改编,1959年,初排时剧名为《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荡火种》。1960年1月27日在上海舞台正式首演。
1964年该剧被北京京剧团移植为京剧,初名《地下联络员》。后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1964年4月27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前来看戏,表示了肯定和赞赏。7月23日,毛泽东观看了演出,并提议:“剧名改为 《沙家浜》好”。这部戏后来定为"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交响音乐《沙家浜》也曾位列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中。
京剧《沙家浜》于1971年8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后即在全国放映,其影响就更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故事发生地横泾公社改名芦荡乡,1992年 3月又正式改名沙家浜镇。后来这里建起了一个占地2500亩的沙家浜旅游景区,有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和由叶飞将军题写的“沙家浜”碑亭,广场上有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巨型雕塑,有象征十八位伤病员的石雕,此外还有春来茶馆、红石村等景观。今天的沙家浜可说是因戏而得名,因戏而闻名。
2015年10月26日,我们一行在彭志强、岳中秋夫妇的安排下,参观了沙家浜旅游景区。
前排左起:陈知进、刘兴云、旷平淀、钟洪江、余泽庆、岳中秋。后排左起:彭志强、吴志民、一一、陈忠
江苏常熟沙家浜旅游风景区,位于明媚秀丽的阳澄湖畔,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景区的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演艺文化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享誉国内外,是拥抱大自然、享受生态绿色、追寻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胜地。
走进风景区,可以看到由碑亭、照壁、柱雕、主体雕塑、煅铜浮雕等部分组成的瞻仰广场。
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新馆是国内同类馆中设施一流、富有特色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碑亭
照壁
后方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东进桥
见到牌坊上“天开波镜”的横额,就到了红石文化民俗村。红石村是一个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江南水乡小村落,是沙家浜民俗文化的见证。在走向红石村的路上,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水面与茂密的芦苇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芦苇荡了。这里的芦苇荡面积约800多亩,阳澄湖的面积是100平方公里,相当于200多个芦苇荡。1939年至1941年间,新四军一批伤病员来此养病、治伤,伤员多为闽东老红军战士。
左起:陈知进、钟洪江、旷平淀、余泽庆
我们沿着绿树环抱的大道,我们走进了心中一直向往的芦苇荡景区,去寻找那些军民雨水情深的历史记忆。芦苇迷宫芦苇荡景区的核心部分。走过隐湖长廊,我们就到达坐手摇船的码头了,芦苇荡迷宫曾经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现在可以步行或划船进入,一片片苇荡层层叠叠,像一座座小山一样俯卧在水面上。纵横交错的水网十分发达,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的波光。偶尔几只野鸭从水面上快速游过,引起大家的惊呼。我们亲身体会了芦苇荡的神奇。
从苇荡出来上岸后,就是沙家浜老街景区。一走进景区,远远可以看见郭建光原型夏光同志题字的春来茶馆。春来茶馆是近代典型的江南水乡茶楼建筑,廊檐下“春来茶馆”四字系新四军老首长夏光所提,馆内仿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游人可在此品茗休憩,颔首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的风采。京剧《沙家浜》熟悉的唱腔扑面而来。“垒起七星灶,摆开八仙桌…”我们仿佛看见阿庆嫂与鬼子、伪军智斗的场面,纷纷模仿着摆起造型留影。
沿湖还有休闲垂钓、阿庆茶庄、五子亭凉茶、生态茶场、木屋出租。金秋十月提供阳澄湖大闸蟹品尝,可自己捕捉、自己加工等自娱自乐活动。
摄影师余泽庆
在老街行走,那富有江南特色的建筑,街旁小店里的各类风味小吃,印染的蓝印花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路走来,听着熟悉的旋律,体会江南水乡的风韵。站在金秋的阳光下,秋风温柔的缠绕着我的面庞。那摇曳的秋色,淡淡的幽香,还有每个游客脸上绽放的笑容,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沙家浜革命先烈那样的英雄们负重前行。
更新于 12-14
送花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