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短剧出海:中国式爽文如何攻略全球市场?

影视观察家 2025-04-14 12:46:33

“单集成本1万美元vs百万级用户裂变,中国短剧正在海外验证新的ROI神话”

“微短剧横扫东南亚,霸总剧情为何让老外集体上头?”

当文化跨越山海,故事便在全球观众的屏幕里生根发芽。中国短剧正以小而美的姿态闯荡世界,用每分钟一个的高能反转、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从东南亚的街头小馆到洛杉矶的咖啡馆,让不同肤色的观众齐齐陷入“下一集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追剧狂热。

在当下的影视领域,微短剧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全球,其发展趋势和出海战略也备受瞩目,本文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讨,短剧出海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狂飙突进:大刀阔斧进攻海外市场

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破300亿大关,2024年已达到505亿元,同比增长约35%,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每天超3000部短剧上线,单部爆款72小时回收成本的行业神话屡见不鲜。抖音、快手等平台构建的“15秒反转+付费解锁”体系,让观众逐渐形成“电子榨菜”依赖症。

成熟的生产模式造就了不少短剧传奇,前有《我在80年代当后妈》展示超强吸金能力,实现破圈传播;后有《家里家外》播放量突破10亿,精品化创作将短剧声浪推向高潮。

市场的火爆也带来了白热化竞争,高强度的内卷让头部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根据TikTok for Business发布的数据,海外短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月均用户数量已达到2000万至4000万。不仅如此,未来海外短剧的潜在规模更是有望突破3亿。

从地区来看,中东北非、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东南亚市场因文化相近性成为首选试验田,越南版《霸道总裁爱上我》点击破千万,中东市场则凭借“豪门恩怨剧”单日充值达百万美元。

而在众多国家里,美国凭借55.56%的全球收入占比,成为海外短剧中最大的“吸金地”,TikTok的全球崛起为短剧出海提供了天然土壤,ReelShort凭借《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面人生》冲上美国ios下载榜首,成为现象级案例。日本和澳大利亚在收入方面也表现突出,紧跟美国之后。

国内短剧市场竞争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的潜力堪称巨大。将国内成熟的生产模式出海,有望挖掘“2-3亿用户”的增量空间。为此资本加速布局,九州文化、点众科技等公司纷纷在海外设立分公司,与Netflix、YouTube Shorts等国际平台合作,试图将国内成熟的“小说IP-剧本工厂-投流团队”链条复制到全球。

例如,点众科技在欧美市场组建本土编剧团队,国内团队仅提供故事框架,具体执笔由熟悉当地文化的海外编剧完成,确保情节设计符合西方观众的“情感阈值”(如用“职场性别平等”替代“打脸逆袭”桥段)。九州文化则通过设立海外工作室(如洛杉矶、柏林),招募当地导演和演员,形成“创意-制作-发行”本土化团队。

挑战重重:困局无法避免

尽管短剧出海如火如荼,然而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细数近几年新闻,发现其中文化冲突案例并不少见,快手国际版SnackVideo的《修仙大佬在纽约》因“物化女巫群体”遭投诉下架,暴露出东西方价值观碰撞的深层矛盾。某平台将国内爆款《闪婚老公是首富》直译为阿拉伯语版本,因涉及多妻制争议遭中东多国封禁,损失超2000万元。

ReelShort的《Falling for the CEO》提供了成功范本,保留“契约婚姻”主线的同时加入职场性别平等议题,点击量提升47%。然而,这种改造并非万能,中东市场对宗教题材的敏感性、欧美市场对LGBTQ议题的包容度,都要求制作方在内容创作上更加谨慎。

短剧出海的挑战远不止文化差异,付费习惯是另一大难题,国内观众已经习惯了“前3集免费”的商业模式,但印尼用户对此接受度极低,用户流失率达90%;拉美地区信用卡渗透率不足20%,话费扣款成为新的支付解决方案。

成本压力让制作方也陷入“钞能力”困局,如在迪拜拍豪门剧,群演必须是“真”富豪,否则观众能认出假爱马仕;国内短剧爱用“人海战术”,用群演来衬托主角的威风,但这在美国行不通,但欧美演员时薪是横店群演的8倍;中东金主指定要用Flying-Cam航拍。制作方不得不面对“好莱坞式内卷”的现实,精品化趋势让单集成本从不足1万元飙升至数十万元。

尽管如此,短剧出海的潜力依然巨大,“精品化+本地化”趋势下,文化冲突也许会因制作方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语境和价值观而降低,九州文化创始人汪家城表示,“在语言本地化方面,编剧团队会针对性丰富语言表述,使对话更贴近人物性格和当地文化氛围。情境和叙事也会进行本地化调整,确保中式戏剧性情境能准确转化为欧美语境,并采用动机明确、人物清晰的单线条叙事,确保内容贴近当地观众。”

而付费习惯、成本困局、政策法规、竞争压力等挑战,似乎是更棘手的问题,出海的微短剧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仍然值得思考。

破局之道:中国短剧的深层突围

面对文化差异、付费习惯和成本压力的三重挑战,中国短剧制作方正在探索破局之道。监管政策的收紧与用户需求的升级,更倒逼行业从“流量至上”转向“精品化+本地化”的深层突围。

九州文化作为短剧出海的先行者,其海外负责人刘金龙在2024年行业峰会上坦言:“海外市场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平移,而是需要精准的文化解码。”2024年,九州与日本朝日电视台联合推出改编剧《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娘》(改编自国内爆款《离婚后我成为全球首富的外孙女》),通过本土化演员阵容和“富豪隐忍打脸”的叙事,连续7次登顶日榜冠军,成为首部打入日本主流市场的中国短剧。

AI技术的应用也为内容本地化提供了新思路,通过AI剧本生成工具,红果将本土网文IP《赘婿逆袭》自动适配为中东版《沙漠之王》,保留“逆袭”内核的同时融入酋长家族斗争元素,在阿联酋市场付费转化率提升35%。同时,AI配音技术则解决了多语言适配问题,多语言分发矩阵(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满足不同地区观众对剧集的喜爱。

汪家城认为“能够真正做到文化输出的短剧都会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有普遍性的主题和情感去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能力。”

根据当下海外观众的偏好创作剧本,从“中国制造”到“全球适配”,打造普世情感主题也许是未来中国短剧出海的有力举措。《狼人总裁的落跑新娘》提供了成功范本,将东方玄学与西方魔幻结合,用“职场歧视”“校园霸凌”等普世议题引发共鸣。韩国本土短剧《现在拨打的电话》因融合“替嫁”“先婚后爱”等中国短剧元素,在Netflix全球榜单登顶,反向印证短剧模式的文化普适性。

九州文化的本土化实践、红果短剧的精品化转型等,共同勾勒出中国数字内容全球化的新地图。正如刘金龙所言:“短剧不是文化倾销,而是世界情绪的共鸣器。”这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叙事实验,或将重新定义“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

短剧出海不仅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载体,更是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切口。当《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面人生》与《鱿鱼游戏》在Netflix同台竞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产业的逆袭,更是一个国家在数字时代重构全球娱乐话语权的野心。短剧出海的未来,或许正如《家里家外》的播放量一样,突破10亿只是起点,真正的星辰大海还在前方。

0 阅读:2
影视观察家

影视观察家

关注影视圈资本运作,从财经视角观察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