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逝世,追悼会宋庆龄中途愤然离席,扬言辞去全部职位

围讯资讯 2023-04-03 15:50:05

1975年12月,周总理病情开始恶化,情况已经十分危险,院方全力救治,效果相当有限。

长期带病工作,已经让周总理的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如今病情已经恶化,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总理的身体要撑不住了。

中央一直都关注着总理的情况,得知总理病情恶化后,许多中央领导纷纷来到医院看望。此时,周总理经常陷入昏迷,但他还是用为数不多的清醒时间交待后面的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尽管大家事先已经有预感,但当总理真的离开的时候,很多人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次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到宋庆龄的家中。此前,宋庆龄已经知道周总理的病情,她一直关心着总理的身体,但这个噩耗传来的时候,她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宋庆龄悲伤地哭着,在悲痛过后,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参加周总理遗体的告别仪式。

没有能再见老友最后一面,这一次她一定要亲自去送老友一程,只是宋庆龄没有想到,这次参会竟然会给自己带来一场巨大的风波。

1924年,宋庆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当时,在孙中山先生的推动下,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成为了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在军校的筹备过程中,许多出色的共产党人参与到工作中。26岁的周恩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中共旅欧派的代表,周恩来在留学期间就展现了他出色的能力。回国之后,他更是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当时,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中,周恩来凭借着出众的口才,火热的革命意志,给现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年陪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宋庆龄见识过许多革命人士,可周恩来给她的印象十分深刻。她后来曾评价道:“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多才多艺、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

不久,宋庆龄随孙中山先生北上,周恩来则留在黄埔与广大革命同志一起建设军校。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在次年病逝,他的离去令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剧变。

依靠各种手段夺取权力的蒋介石,逐步背弃了孙中山的理念,他掀起了一次次内斗。作为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继承者,宋庆龄与蒋介石有着太多的分歧。

蒋介石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对宋家示好,更是疯狂追求宋美龄。在党内,他一开始还伪装成革命拥护者,想要取得中共的信任。

然而,宋庆龄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妹妹与蒋介石在一起,她既不认可蒋介石的私德,也不认可蒋介石的政治理念。

尽管蒋介石为了个人和党内地位,不断对宋庆龄示好,但俩人还是迅速决裂。同样,周恩来也早早看出了蒋介石的野心,他们对于蒋介石有着相同的认识。

果然,蒋介石在1927年撕下了伪装的面孔,开始全面清党。在这个过程中,宋庆龄与周恩来亲眼看到国共合作的成果被毁于一旦,他们都受到蒋介石的迫害,宋庆龄悲愤之下选择前往苏联,在那里她公开支持共产主义理念,反对蒋介石的诸多暴行。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当时他受到蒋介石的追捕,可他不顾自己的危险,做了许多工作,要保障宋庆龄在苏联的安全。

就这样,两个有着相同理念的人,开始以各自的方式为革命奋斗着。30年代,蒋介石派出大量特务监视着宋庆龄的一举一动,她依旧冒着风险,暗中与周恩来等人联系。

在中共最危险的时候,宋庆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抗战爆发后,宋庆龄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协助大量民主人士前往延安等地。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宋庆龄始终无法与周恩来相见,俩人只能通过书信联系。

1937年7月,抗战的全面爆发,令国共关系发生了改变。周恩来等人作为代表,前往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正是在这期间,两个人终于相见。

一直以来,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探讨国内形势,寻找未来的救国道路。如今,宋庆龄终于见到了周恩来,俩人谈了许久,通过周恩来,宋庆龄了解到了中共当时的政策,以及对于抗日的主张。他们原本就有着相同的理念,自然迅速达成一致。

后来,周恩来在延安等地领导着党与日军战斗,宋庆龄在香港等地组织爱国同盟,在她的带领下各组织为国内抗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物资援助。

在共同理念的影响下,两人成为了挚友,更是革命事业的重要战友。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央极力邀请宋庆龄北上,参与新政协的筹办工作。

对于宋庆龄来说,北平是一个伤心之地,周恩来本想亲自到上海迎接宋庆龄,但他工作十分忙碌。即便如此,他还是让夫人邓颖超去请宋庆龄,并且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

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宋庆龄终于决定北上,从第一次两人相见开始,他们为革命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在这一刻终于亲眼见到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宋庆龄参与到了国家工作中,为国家建设做出许多贡献。她与周总理一家更是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总理一家十分尊敬宋庆龄。

他们不仅是挚友,更是重要的战友,周总理每次在工作中,都会为宋庆龄考虑许多,无论是日常接待,还是工作上的其他事情,他都会事先帮宋庆龄做好许多事情。

平时,宋庆龄生活十分简朴,又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周总理十分重视宋庆龄的生活安排,他们夫妇经常到宋庆龄家里走动,周总理十分细心,经常嘱咐身边人要好好注意宋庆龄的衣食住行。

两个人持续几十年的革命友谊,早已成为党内的一段佳话,可随着局势的变化,周总理的处境变得很不好。宋庆龄当时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她受到了一些攻击,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即便如此,宋庆龄依旧不会忘记她与周总理的友谊,因此在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她决定无论自己身体怎么样,都要去送总理最后一程,这是她能为老友做得最后一件事了。

1976年1月10日下午,周总理的遗体告别式开始,83岁的宋庆龄行动相当不便。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在出发的时候宋庆龄除了自己的秘书外,还请来了隋永清和隋永杰两姐妹与自己一起去参加,她们与周总理也有交情,本来也想着去参加,正好就与宋庆龄一同前往。

一行人抵达告别式现场后,宋庆龄看着周总理的遗体,内心十分难受,她没有想到总理会先一步离开。

由于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总理去世的事情令宋庆龄深受打击,她在现场走路都相当困难。隋氏姐妹便上前搀扶着,没想到参加告别式的人里面,本来就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他们正想找机会制造一些事端。

看到宋庆龄的样子,这些人便借题发挥,宋庆龄参加完告别式回来后,就有一些领导的人跑来通知她。这些人指责她参加告别式,还要自己带人去,这些行为不合适。听到这些指责,宋庆龄心里十分生气,可她还是忍了下来。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正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之前告别式的刺激,宋庆龄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她的病情有些严重,可她还是决定带病参加总理的追悼会,由于身体实在受不了,在前往追悼会的过程中,宋庆龄还是有身边人搀扶着。

没想到,又有人在追悼会现场开始攻击宋庆龄,指责她官威大,还要有人在旁伺候着。一开始,宋庆龄还是忍着没有发作,可攻击她的声音越来越多,原本情绪就不好的宋庆龄,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转身离开了会场。

回去之后,宋庆龄十分生气,她愤怒地说道:“真是岂有此理!说我是‘总理帮’?我就是‘总理帮’又怎么样?我不干了!我辞职!这么大年纪,我也该休息了吧?我回上海养老!”

其实这件事,宋庆龄早就考虑过,周总理去世之后,邓小平等人又被打倒。宋庆龄对于当时的形势已经心灰意冷,她决定要离开北京。这次追悼会的事情,令她心里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要辞职回到上海。

于是,她先让秘书与空军方面取得联系,做好回上海的报告。不久,她又让自己的秘书写明了情况向中央报告,随后离开了北京,回到上海居住。

返回上海之后,宋庆龄一直将自己关在家里,她花了很长时间整理资料。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想要趁着还清醒的时候做更多的事情。可令宋庆龄没想到的是,就在她回上海没过多久,中央就传来噩耗,朱老总因病去世了。

这次,宋庆龄返回了北京,参加了朱老总的追悼会,可她没有再多停留,参加完追悼会后就回到了上海。只是宋庆龄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告别还会有第三次,那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周总理、朱老总与毛主席先后病逝,国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宋庆龄也再一次来到北平,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几次奔波,宋庆龄的心里十分难受,她先后送别了三位重要的战友,也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其实,宋庆龄在追悼会上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总有那么一些人会以各种方式制造事端,他们的行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周总理生前对于局势非常清楚,他尽自己的全力去保护身边重要的人,其中就包括好友宋庆龄。

总理知道宋庆龄的处境不好,提前做了许多的安排,确保宋庆龄在这个复杂的局势中能够安全。总理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庆龄受到了一些攻击,但她还是避开了那些人的批斗,确保了自身的安全。

只是周总理病逝后,原本被总理压制的一些人发起反击,开始打击那些总理生前保护过的人。一开始,宋庆龄很难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她在追悼会上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抗争的意思。

随着局势不断发展,宋庆龄也逐渐死心,她选择离开北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宋庆龄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如果不是北京有周总理这些老朋友,她早就想离开了。

当然,宋庆龄投身革命几十年,这么多年里她已经见识太多的事情。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过去任何困难都没有打倒她,没有让她改变想法,如今的困难自然不会令她低头。

宋庆龄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她的坚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随着邓小平等人出来主持工作,拨乱反正正式开始,昔日那些反革命分子相继遭到清算。宋庆龄终于看到了希望,她在1977年回到了北京。

中央采纳了她提出的许多意见,为那些在特殊时期受害的人提供帮助,宋庆龄感到非常高兴,她终于看到国家摆脱了过去的阴影,朝着新时代前进。

这一切,正是她与周总理一直坚持的,只是可惜,周总理没能亲眼看到局势改变的那一天。1980年,邓小平邀请宋庆龄出任执行主席,虽然想要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但宋庆龄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

次年,宋庆龄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宋庆龄的一生见证过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真正经历过革命从开始到成功的各个阶段。她为国家为革命奉献了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伟人。她与周总理几十年的革命情谊,正是建立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他们的故事将会被后人永远铭记。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2 阅读:475

围讯资讯

简介: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