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吃完饭,闲着没什么事,于是躺在床上刷手机,正好看到网上有个话题:你为什么不再发朋友圈了?
我想了想,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个比较沉静的人,有事没事,拿起手机,就会翻开朋友圈看几眼。
虽然早就没有了发朋友圈的习惯,但还是会时不时翻看朋友圈,就好像吃饭和睡觉一样。
看朋友圈,也不是为了关注某个人。但总有一种好奇心,想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当我一边翻看朋友圈,一边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朋友圈里包含了不同的人生。
01 苦中作乐,积极生活
我回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朋友圈,是一句简短的话加上一张图片。
图片里是一个大排档餐桌,上面放了四瓶啤酒,一大盘烤鱼,还有两盘凉菜。四方桌对立摆放着两副碗筷,看起来已经吃了一半的样子。
这是一张自拍照,照片最显目的是两颗人头,胡子拉碴的两个大男人,大约二十七八岁,笑得很开心。
图片的上面写着一句话:犒劳一下自己,吃个宵夜!
这是我的小学同学,童年时代的好朋友。也许是哪次过年时加的好友,还是什么时候,已经忘记了。
中学毕业以后,他没有继续上学,跟着叔叔学做建筑工去了。
有次和他聊天,讲到工作,他说自己做的是辛苦活、力气活,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只要能挣钱、能做事,就没觉得什么不好。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工作,能挣钱就好,做什么不辛苦呢。
生活无非是苦中作乐,在朋友圈看到他和朋友吃宵夜笑得很开心,我默默的给他点了个赞。
02 精神追求,心向往之
周末、节假日的时候,朋友圈内容似乎比平时要多一些。
我经常在朋友圈看见有人发一些旅游照、健身照,还有阅读、电影吐槽等等。
这让我想起一位前同事,她是一位女生,性格内向腼腆,话不太多,但也不会距人千里之外,是很好相处的人。
我问她:“节假日里会做些什么?”
总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闲暇之余,不外乎打打游戏,刷刷剧,又或者逛逛街。比如,我就经常通过游戏来打发时间。
她告诉我,确实会看剧,逛街之类的,也会读读文学名著。
我很汗颜,除了读书时代,几乎没有翻阅过名著。
偶尔也会看到,她在朋友圈里发出的书法练习,还有一些美丽的景点照片。
我想她一定是一位很乐观的人,而且内心平静,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如今的社会充斥着浮躁,新闻资讯也好,热门话题也罢,无不催促着我们加速前行,都在让人快,好像慢下来,就没法赶上生存的节奏。
然而,速度并非衡量生命的唯一尺度,慢下来,方能深味生活的真谛,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想到她能安安静静的阅读,练习书法,去追寻精神上的满足,这于我,又何尝不是一种鼓励。
03 拼搏奋斗,无处不在
要说朋友圈见到最多的,还是广告。不是系统弹出来的那种广告,是个人发出来的那种。
早些年微商盛行、拼夕夕需要砍一刀的时候,朋友圈的广告就像天边的云彩看不到尽头,这么说有点夸张,但那个时候确实很多。
现在呢,依然有,只不过广告的形式变了。变成了卖课的、贷款的、各种推广的,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朋友圈里的一位书法老师。以前心血来潮,想学学毛笔字,所以不知从哪里加了一位书法老师。
但我的学习属于是开始敲锣打鼓叫的响,后面就无声无息了,只剩下围观他的朋友圈。
他经常发朋友圈,或者说每天都在发。就在我给他点了几次赞之后,他开始给我发消息,问我要不要来一套99元的书法套餐,我没有理他。
但这没有结束,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会给我发消息,问我要不要来一套,机不可失,终生受用。我,还是没有理他。
就这样,他持续给我发了两个月。我总幻想着也许自己会买一套,又想着自己的三分钟热度,我从内心安慰自己,有需要再说吧。
但是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既不愿意他把我当“死人”,也不愿意他继续在我身上浪费时间,所以我老实地告诉他不打算买。
又问他这么久我都没回消息,为什么还坚持在问我,他爽快地告诉我,是群发,就是日常推广。
也许会有真正需要的人,当他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立刻就会行动,正所谓心动了就会行动。
而他们也收获了一个顾客和一份销售业绩。
然后,我好像懂得了,工作,是不分环境的,奋斗,是无处不在的。
我以为看朋友圈,是看别人在看的风景,而对他来说,朋友圈也是他拼搏奋斗的战场。
想起这样一句话:人生,本就是一场绚烂而深刻的旅程,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
不必羡慕,不必妒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一样的。
确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朋友圈里的人生肯定还有别的样子,朋友圈外呢,还有更多不同的人生。
其实不管人生有多么不同,是辛苦也好,轻松也好,开心也好,悲伤也好,又有什么关系。
生活原本就是用来体验的,来感受喜怒哀乐的,经历过,才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