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纸不语
2025年4月14日,针对英国政府拟接管中国敬业集团旗下的英国钢铁公司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敬业集团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基于市场化的原则,同英方开展合作。英钢当前困境应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希望英方公正对待中资企业,保障其合法权益,避免将经贸合作政治化或泛安全化,以免削弱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合作意愿。
长期以来,许多外国政府频繁对中国企业采取一系列不合理的打压手段。2025年4月初,澳大利亚工党和联盟党宣称要终止达尔文港租给中资企业岚桥集团的99年租约,引发澳国内争议。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埃尔芬克曾为该租约辩护,指出其为当地带来诸多实际利益。
当年无人反对的中企租赁达尔文港,如今澳大利亚却欲毁约强行收回,这一转变令人费解。
澳大利亚毁约背后另有隐情
1942年2月19日,242架日本战机轰炸达尔文港,这场规模超过珍珠港的空袭,让澳大利亚首次感受到“家门口战场”的冲击。2012年,2500名美军陆战队员进驻达尔文港,使其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支点,F/A-18战机15分钟可抵达南海,B-52轰炸机航程覆盖马六甲。然而,仅3年后,达尔文港便陷入财务困境。
2015年,为缓解财政压力,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将达尔文港以99年租期、5.06亿澳元(约合25亿人民币)租金租给岚桥集团。当时,这一交易被视为中澳经贸合作的典范,澳大利亚希望借助中国资本激活北部地区经济,而中方则看重达尔文港在东南亚与大洋洲的枢纽价值,双方实现双赢。
达尔文港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是连接澳洲与亚洲的重要枢纽,也是防务战略的关键节点。从该港出发,仅需航行500公里即可抵达印尼,1800公里可达新加坡。港口附近驻扎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其地缘政治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交易前港口基础设施长期老化,地方政府多次向联邦寻求资金支持未果,最终选择寻找私人投资者。
岚桥集团接手后,迅速投入超过10亿澳元进行基建升级。经过几轮改建,2018至2019年,达尔文港货物吞吐量超过2630万吨,较接手前增长120%;商船停泊次数从800次飙升至2154次。达尔文港成为南太平洋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业务涵盖民生与军事运输等领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今,达尔文港承担澳大利亚对华出口23%的货运量,成为中澳经贸合作的重要纽带。
然而,随着2018年中澳关系恶化,达尔文港被贴上“地缘政治棋子”的标签。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进行全面审查,达尔文港首当其冲。
图源:牲产队
澳大利亚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埃尔芬克指出,因联邦政府忽视港口老化问题,北领地政府被迫寻找私人租户。租约签订时,联邦政府未提安全问题,时任总理和工党均沉默。
在埃尔芬克看来,港口安全问题的炒作源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澳总理特恩布尔的交谈,此后不断发酵。莫里森政府审查未发现风险,工党上台后再次审查,2023年10月宣布无需更改租约。
2024年,岚桥集团在中国的财务问题引发关注,部分澳政客要求重新寻找租户,两党态度强硬,甚至表示若找不到本地租户,将强制收回租约。埃尔芬克认为,两党将达尔文港作为“政治足球”,利用大选炒作该问题。
“牲产队”认为,达尔文港距离美军基地仅2公里,澳方却将中资运营视为“安全隐患”,实则另有隐情。其动机至少有三:一是向美国“投诚”,达尔文港距离美军基地较近,美国曾多次施压澳方,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后,达尔文港成为澳方的“投诚礼”;二是选举政治的“民族主义狂欢”,2025年5月大选临近,反对党炒作“港口威胁论”,转移国内矛盾;三是试探产业链“去中国化”,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占比超80%,澳方试图削弱中国资源运输主导权,配合美国推动“友岸外包”。
据澳媒报道,岚桥集团一再否认有意出售达尔文港的租约。岚桥集团澳大利亚非执行董事特里·奥康纳此前表示,达尔文港业绩良好,增长潜力强劲,对当地经济贡献积极,仍是集团核心资产。岚桥集团还表示,在5月大选前不会与两党接触。
印度打压中企原因在美国
据不完全统计,长期以来,外国政府频频以各种无理要求打压中国企业,相关事件发生数十起,其中尤以美国次数最多。
据国家发改委,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与制裁。一方面,美国持续扩大外资安全审查权限,对中国企业进行差别化审查,已成常态。2025年2月,《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签署,将中国列为“对手国家”,进一步强化对中资企业赴美投资的审查,扩大审查行业范围,禁止中国关联投资者收购美相关资产。
另一方面,美国频繁升级单边制裁,罗织“罪名”打压中国高技术企业。其利用实体清单、未经核实清单、特别指定国民清单等数十种工具,对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目前已涉及上千个中国实体和个人。同时,美国还试图拉拢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威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印度就是受美国影响的国家之一。
据香港中通社2023年6月16日报道,在印度市场积极布局的小米,于6月9日被印执法局指控“非法转移资金”,冻结其48亿元人民币资金,占小米去年净利润的57%。小米对此回应称,该款项84%以上是支付给美国高通的特许权使用费,但印方拒绝解冻。
随后,印度《经济时报》披露,印政府将要求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籍高管,并将代工生产委托给印度公司,扩大当地经销商出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指出,中印关系恶化与中美竞争的大环境有关,印度有意借助美国的印太战略,遏制中国。
据MCA手机联盟统计,自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已禁止300多款中国移动应用软件,对中国企业打压不断升级。2023年,中国多家主流手机品牌和汽车制造商在印度遭遇了严格的税务与合规审查。印度政府频繁派出大量警察扣押资产、查封账户,追缴巨额税款。
印度还曾暂停中国赴印签证,导致中企管理层无法更换,部分企业陷入困境。2023年下半年,部分中企在印经营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比亚迪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被拒绝,小米、realme、OPPO、vivo等手机制造商被指控逃避巨额税款,印度还颁布了针对中国电脑进口的限制令。
2022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电子和机械产品占比最大。
刘宗义指出,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是逐步升级的,从允许销售、组装到要求印籍高管,实则通过行政手段强取豪夺中国企业利益。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后,印度本土企业眼红,与政府勾结打压中国企业,未来可能扩展至其他行业。这种行为与中美竞争、中印关系恶化有关。
中印的紧张氛围还蔓延至媒体领域。自2017年起,印方缩短中国驻印记者签证有效期,2020年后拒不审批常驻申请,如今已将中国记者“清零”。过去几年,印度在经济上推行“去中国化”,国际舞台上向美西方倾斜,与俄罗斯关系逐渐拉开,虽未与美国结盟,但已形成半结盟关系。刘宗义预测,未来10年,中印关系将处于摩擦与竞争大于合作的状态,合作空间将越来越小。
美国鼓动缅甸为难中国企业
在缅甸的中国企业也受到冲击,其投资环境因缅甸内部政治变化而显著恶化。
近年来,中缅在太阳能领域的合作曾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5月,缅甸民盟政府启动了29个太阳能项目的国际招标,总发电量达1吉瓦。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及其联合体中标了其中28个项目。
然而,在2021年3月14日,仰光的中资企业遭到暴徒冲击,现场暴徒高呼排华口号。与此同时,缅甸军方执政团上台后,于2022年5月单方面取消了26个项目的招标,并将多家中企列入黑名单,理由是这些企业“违反招标规定”。
在缅中资企业遭民众打砸抢烧。图源:央视新闻
缅甸的能源结构长期依赖水电和天然气,太阳能占比仅4%,但其潜力巨大。缅甸军方执政团上台后,虽仍强调发展太阳能,但在项目推进上有所调整,优先考虑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此外,在2023年,缅甸政府与俄罗斯签署风电场建设协议。
刘宗义指出,中企在缅受冲击背后原因复杂,主要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鼓动当地打砸中国企业;二是当地势力借机破坏中缅关系,阻碍中企投资;三是缅甸军方部分力量试图将中国卷入缅甸局势,历史上缅甸动荡时曾有类似排华事件。
他认为,第一种可能性较大,相关手法与香港事件类似。
在缅甸问题上,美国扮演了复杂角色。2021年缅甸政变后,美国对缅甸军方执政团施加压力,要求其将政权交还民盟,但未获响应。此后,美国将原本用于缅甸发展的资金转移,用于“加强对缅公众社会的支持”,这一举措加剧了缅甸国内的经济与社会矛盾。缅甸军方执政团为缓解国际压力,选择取消中企项目,试图向美国示好。
[引用]
① 英国将从中企手中接管英国钢铁公司,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2025-04-14.
② 澳大利亚毁约,强行收回达尔文港,越来越多的国家冒头针对中国.烽火瞭望眼呀.2025-04-10.
③ 强收达尔文港,澳大利亚为何急着“撕票”?.牲产队.2025-04-14.
④ 澳方想毁约收回中企港口?澳前官员:签5.06亿合同时,怎么不提安全问题.军哥漫谈.2025-04-10.
⑤ 澳前官员为中企租达尔文港辩护:给当地带来利益,当时没人提任何安全问题.环球网.2025-04-09.
⑥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04-11.
⑦ 以税之名“大查四方” 印度频繁恶意审查中企!.MCA手机联盟.2023-08-18.
⑧ 向美“投诚”?缅甸取消中企26个项目招标,部分中企或受牵连?.夜阑财经.2022-05-25.
⑨ 缅甸地方势力打砸中企,这个可能性最大.观察者网.2021-03-18.
⑩ 印度打压中国企业 学者指两国关系或持续恶化.人大重阳.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