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谢周灿师傅笑起来嘴角的弧度和他48岁的叔叔谢海光一模一样。
谢周灿18岁开始跟着叔叔做酥皮月饼,到现在做了11年,谢海光23岁开始做酥皮月饼,到现在做了25年, 在这个全国屈指可数的手作月饼工厂里,就没有做饼经历10年以下的制饼师。
每年到了中秋前2个月,这些潮汕的制饼师,就会带着他们的手艺,像候鸟一样迁徙到成都这座制饼工厂,用数十年在手掌练出的技艺,精准的制作出一个酥皮轻薄如蝉翼的月饼。
我们去汕头记录了“ 一颗月饼的迁徙 ”
播放
寻访朥(láo)饼
在潮汕,当地人把月饼称为朥(láo)饼。
他们把猪肥肉称为朥,所以朥饼就是指用猪油做的饼,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油。确实潮汕的朥饼极油极酥,皮薄馅儿厚。大多作为祭祖、“拜老爷”时的祭品,或者作为喝功夫茶时的茶配。
“ 我们这里,一年300多天有300天都在喝功夫茶,200多天都在拜老爷,所以一年四季都很多不同的糕点用于敬神和配茶吃。 ” 潮汕人陈明鸿师傅边说边带我们走进了一家开了20多年的仁和潮饼店。
这家汕头的老字号饼店,各种饼食大概有三四十种。
饼的包装都充满了古早的传统味道,纸质的包装上面都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标签,一下把人拉回到很多年前。40多岁的陈师傅说,小时候月饼就是这样的包装,到现在,20、30年都没变,味道也没变。
饼店最多的还是朥饼,用一层薄薄的塑料纸包起来,泛着油光,拿在手里极为的扎实厚重。每个上面用最原始的红色字体作为区分,“乌豆沙”、“双拼”、“绿豆沙”.......
汕头潮式味道
虽然 潮汕当地有两种月饼,潮氏月饼和粤氏月饼,潮氏就是朥饼这类有多层酥皮的月饼,粤氏就是我们最常吃的那种单层厚皮月饼,但真正的 老潮汕人一般都是选择 朥饼。
汕头做朥饼最久的就数汕头糖果饼干食品总厂 ,1958年建厂到现在 有61年的历史 ,汕头潮式月饼最早就是从这里做出来。
虽然厂已经不在了,招牌上的字也掉了,工人们也大多不在了,但是传统的味道依然还在,门脸依然还在,老式的玻璃柜里, 还是潮汕人小时候的老三样:朥饼、腐乳饼、宝斗饼。
陈师傅带着我们自如的窜进他从小吃到大饼店,玻璃柜上,印着嫦娥的盒子还是老样子,第一代老包装都现在几十年过去依然没有变。
这种潮汕人吃了几十年的饼,只有潮汕人能做出来,皮能层层叠叠,一咬就掉渣全是因为油心和水皮的叠加 。
油心是用猪朥和面,水皮则是用水和面,两种面体叠加,擀开、卷合被称为开酥, 这样的开酥导致了不同的酥层的软硬不同, 入油一炸,酥皮层层绽放,一碰即落。
虽然在潮汕夏天温度高,但这样朥饼也极好保存,因为够油,加上是纯手工制作,只要不放冰箱可以存放很久。
从潮汕到成都
时间倒回24年前,一个23岁的潮汕小伙子谢海光,从潮汕来到了麻辣之都,让他在成都扎下根儿,是因为他的一门手艺。
当时初出茅庐的他 凭借一款口感接近“潮式月饼”点心让一家酒楼的老饕们念念不忘,甚至成了酒楼的招牌菜。
这家酒楼就是现在的南台月,这款点心就是 南台月酥皮月饼的前身。
追求极致的口感的谢海光师傅把家乡传统的朥饼酥皮做了 改良。把酥做得更薄,层次做得更多,把莲蓉蛋黄中又加入了肉松,没想到让南台月在成都人口中,过口难忘。
为什么能让成都人能够念念不忘,就因为南台月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口感。 就算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现在,也没有一台机器能做出这样的口感。
每一颗月饼 从制作油酥面团,水油团后进行手工分割,开酥把12层饼皮重叠在一起擀成A4纸的厚度(0.104MM),再到包油心收口、油炸起酥, 都是全手工完成。
这就潮汕制饼师傅每年都要在中秋节前大批迁徙成都原因,一切都需要手作,在酥皮月饼的海洋里需要潮汕师傅们的双手来掌舵。
月饼的迁徙
谢海光师傅为此叫上了自己侄子、徒弟、又去汕尾潮州等地挖掘了很多这样制饼师,每一年在中秋节前,带着他们来到成都。
除了人的迁徙,制饼的技术也随着25年一次一次的迁徙,做了在地化的调整。
在潮汕当地的潮式朥饼只有3-4层酥, 酥皮长度20CM左右。但经过谢师傅的调整,南台月的酥皮可以擀到3米长, 酥层是朥饼的10倍,基本是30-40层酥,为的就是吃起来有“千层感”。
潮式月饼开酥
南台月开酥
潮式月饼包油心
南台月包油心
从2008年建月饼厂房开始,潮汕来的师傅大部分都在南台月工作了10年以上。他们每年的7月底从汕头、汕尾、潮州、揭阳、中国澳门等地出发,集体飞往成都。 9月初,把中秋的月饼准备完毕,再回去。
这一个多月,他们每天8:30准时开工,晚上11、12点收工。
每年这段集体做饼的“激情岁月”,都会被他们津津乐道的和周围亲朋说一整年。
带我们探访汕头月饼店的陈师傅,在南台月已经做了11年,虽然摊开手掌,因为做月饼磨出了很多茧,但他说“ 每年要来做月饼的时候都非常开心,这一个多月大家吃住在一起, 最难受的时候,就是领完工资看到厂里空空的时候,心里就会很失落 。”
陈师傅说记得有一年在门市遇见一个中年妇女,拿了 一叠钱,非要买10盒月饼,说家里长辈就要吃,服务员说今年确实没了,只能等明年再买了。当时那位中年妇女在那吵闹了很久,“ 看到这个情形的特别骄傲,没想到做的这个月饼,能得到如此的认可,心里特舒服特满足 。”
做南台月已经成为了他们这群制饼师的骄傲,有人甚至因为做月饼爱上成都,在成都安了家。 就因为这份骄傲与满足,让这群充满人情味的制饼师傅,能够年复一年,带着手艺每年迁徙到成都。
今年,40多岁的陈师傅已入中年,最年轻的师傅谢周灿也已经29岁,他们把自己最好10年都投入这一层层酥皮里面。一群人,十一年,十一次迁徙,他们用一颗饼记录这个时代少有的 赤诚。
感谢
陈明鸿、谢周灿、李冬玉3位师傅
网络节目《识遍人间烟 火》主持人
汕头电视台美食栏目常驻嘉宾
罗斌(微博 @罗先生叫斌姐 )
的支持帮助